更新时间:2024-05-21 11:42
合模式标本,标本类型。
科或科级以下的分类群的名称,都是由命名模式来决定的。但更高等级(科级以上)分类群的名称,只有当其名称是基于属名的也是由命名模式来决定的。种或种级以下的分类群的命名必须有模式标本根据。模式标本必须要永久保存,不能是活植物。模式标本有下列几种:
(1)主模式标本(全模式标本、正模式标本)(holotype)是由命名人指定的模式标本,即著者发表新分类群时据以命名、描述和绘图的那一份标本。
(2)同号等模式标本(模式标本、复模式标本)(isotype)系与主模式标本同为一采集者在同一地点与时间所采集的同号复份标本。
(3)合模式标本(等值模式标本)(syntype)著者在发表一分类群时未曾指定主模式而引证了2个以上的标本或被著者指定为模式的标本,其数目在2个以上时,此等标本中的任何1份,均可称为合模式标本。
(4)后选模式标本(选定模式标本)(lectotype)当发表新分类群时,著作未曾指定主模式标本或主模式已遗失或损坏时,是后来的作者根据原始资料,在等模式或依次从合模式、副模式、新模式和原产地模式标本中,选定1份作为命名模式的标本,即为后选模式标本。
(5)副模式标本(同举模式标本)(paratype)对于某一分类群,著者在原描述中除主模式、等模式或合模式标本以外同时引证的标本,称为副模式标本。
(6)新模式标本(neotype)当主模式、等模式、合模式、副模式标本均有错误、损坏或遗失时,根据原始资料从其他标本中重新选定出来充当命名模式的标本。
(7)原产地模式标本(topotype)当不能获得某种植物的模式标本时,便从该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采到同种植物的标本,与原始资料核对,完全符合者以代替模式标本,称为原产地模式标本。
一、植物界的分门别类
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植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要对数目如此众多,彼此又千差万别的植物进行研究,第一步必须先根据它们的自然性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地进行分门别类,否则便无从入手。
人类对植物界的研究和认识,有一段漫长的历史。在欧洲,早在公元前
300年,古希腊的本草学家(herbalist)和植物学家(botanist)如提奥弗拉斯(Theophrastus,371—286BC)等,便开始根据植物的经济用途或生长习性,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在我国古代也不乏这方面的学者和著作,其中以明代的李时珍(1518—1593)和清代的吴其濬(1789—1847)最著称。李时珍所编《本草纲目》,将所收集的千余种植物分成草、谷、菜、果和木等五部,和山草,芳草等三十类。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将植物分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和木等十二类。所有这些分类方法,都不是根据植物的自然性质,也没有考察彼此间在演化上的亲疏关系,仅就一二特点或应用价值进行分类。此种分类法,称为人为的分类系统(artificialsystem)。与此相反,自然分类系统(naturalsystem)则应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和植物生态学等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界自然演化过程和彼此间亲缘关系。人们为了建立这样的系统,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其渐臻完善。但直至目前,人们尚未能提出一个完全反映客观规律的植物系统。
植物系统的建立,必须经过一定的步骤。首先需将性质相近的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寻找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亲缘关系),再根据其关系的密切程度,加以排列,这样就可以从系统中看出整个植物界,或是某一门类植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分门别类工作有粗有细,这与我们所考查的范围有关。就整个植物界而
言,人们通常将其分为16个门,它们是:
1.裸藻门(Euglenophyta);
2.绿藻门(Chlorophyta);
3.轮藻门(Charophyta);
4.金藻门(Chrysophyta);
5.甲藻门(Pyrrophyta);
6.褐藻门(Phaeophyta);
7.红藻门(Rhodophyta);
8.蓝藻门(Cyanophyta);
9.细菌门(Bacteriophyta);
10.粘菌门(Myxomycophyta);
11.真菌门(Eumycophyta);
12.地衣门(Lichens);
13.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14.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15.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16.被子植物门(Augiospermae)。
其中裸子植物门与被子植物门均系以种子进行繁殖的,因此,又将它们合并为1个门,即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这样整个植物界则包括15门。还有人将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合称为维管植物门(Tracheophyta),因为它们均有维管组织。若如此,则整个植物界应分为
14门。
各门植物之间,又有亲疏远近之分。因此,又可根据它们的共同点分成若干类。例如,从裸藻门到蓝藻门,这8门植物又统称为藻类(algae)。其共同特征为植物体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这种植物体称为叶状体
(thallus)。它们大多数为水生,具有光合作用色素,属于自养植物。细菌门、粘菌门和真菌门又合称为菌类(Fungi)。其形态特征与藻类相似,但不具光合作用色素,大多营寄生或腐生生活,是异养植物。藻类和菌类是植物界中出现较早,但又是比较低级的类型,所以合称为低等植物。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藻类又称为绿色低等植物,菌类称为非绿色低等植物。地衣门是藻类和菌类的共生体,也属于低等植物的范围。
苔藓植物门与蕨类植物门的雌性生殖器官,均以颈卵器(archegonium)的形式出现,在裸子植物中,也有颈卵器退化的痕迹,因此,这3类植物又合称为颈卵器植物(archegoniatae)。但是苔藓与蕨类又是以孢子(spore)进行繁殖的,这和藻类、菌类相似,因此,它们与整个低等植物(即藻类、菌类)合称为孢子植物(sporeplant)。与此相对,裸子植物门与被子植物门都是以种子进行繁殖,故称种子植物(seedplant)。又因种子植物均能开花结实,所以还有一个名称叫显花植物(phanerogamae),而孢子植物则没有开花结实现象,故称为隐花植物(cryptogamae)。苔藓、蕨类、裸子、被子4门植物,植物体的结构比较复杂,大多有根、茎、叶的分化,内部也分化到较高级的程度,且有胚的构造,大多为陆生,因此,又合称为高等植物(higherplant),以与低等植物(lowerplant)相比较。
兹将植物界分门别类情况归纳如下表。此表大致反映出整个植物界各大
门类之间的系统演化上的相互关系。低等植物各门,在进化上处于较低级的地位,这不仅从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上反映出来,而且也反映在它的生态特性中。种子植物,特别是被子植物,处于进化的最高阶段。它们与处于最低阶段的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很少有相似之处。处于中间阶段的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虽被人习惯地划入高等植物的范畴之中,但其本身既具有高等植物的特征,也具有低等植物的特征(如以孢子进行繁殖),这正反映了它们的过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