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30 09:27
吉兴河水库位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城西北25公里处的吉兴河上游,是一座中型水库。始建1958年,1965年投入运营,总库容量为15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44万平方米。吉兴河水库依山傍水,绿树松涛,风景如画。这里夏季山清水秀,百鸟争鸣,群芳吐艳;冬季银装素裹,苍松叠翠,天然景观,美不胜收。
多年来,水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水库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吉兴河水库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并于1994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现已建成临崖而立的吉兴阁,踏波飞跨的卧洪渠,依山而立的翠屏轩,溅珠听涛的耸壁涵,飞舞的九龙壁,巍巍的致富闸,花香四溢的天香苑,消风琴韵的碧清廊,巍峨雄壮、气势磅礴的极灵寺,虎啸长春,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有惊无险的无鬼惊魂宫,凤凰台等十几处景点。吉兴河水库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近年来,国内名流、海外友人和周边市县游人纷至沓来,年均接待游客五万人次。
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和输水洞。(1)大坝为均质土坝,全长240米,平均坝高20.7米,最大坝高21米,坝顶宽5米。迎水坡为块石护坡,马道以上坡比为1:3,马道以下1:4—1:5;背水坡为碎石护坡,坡比为1:2.5—1:4。土坝安装2排测压管,每排7个孔。(2)溢洪道位于土坝右端,为开敞式,长279米。由进口、陡坡、溢流堰、第一级跌水、第二级跌水、第三级跌水、护坦、海漫及泄洪渠等9段组成。溢流堰为实用堰,宽10米,海漫段宽25米,最大跌深11米,第三级跌水至护坦段为浆砌块石砌筑,海漫段为干砌石护砌,最大溢流量240立方米/秒。(3)输水洞位于土坝左侧,为无压马蹄形隧洞,洞长166.4米,断面2×2米。取水塔高19.8米,设上中下3孔闸门(卷扬式升降平板钢闸门),最大泄水能力27.8立方米/秒,遇特大洪水时,可帮助溢洪道调洪。
吉兴河水库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库址。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开拓团”选中这里,1944年动工修筑水库,开凿了2米长的隧洞后,于1945年随着日伪的垮台而停建。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勃利县曾组织大四站、吉兴、倭肯、民主等4个乡进行修筑,搞了土坝部分清基后,因没有勘测设计而停工。1958年在大搞水利运动中,由省水利厅设计,勃利县政府组织大四站、吉兴、倭肯、民主等4个受益公社施工。1959年3月土坝合龙,6月输水隧洞完工,但轴线弯曲,衬砌质量不好。1960年溢洪道完工,但过水能力仅56立方米/秒,未达到设计标准。1961年11月,土坝修筑15.5米时下马停建。
1963年5月,吉兴河水库再次上马续建。由合江地区水利局设计,勃利县人民委员会组织施工。续建工程设计标准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三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洪峰流量433立方米/秒,以后按新标准为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洪峰流量480立方米/秒。续建工程包括:(1)土坝加高到20.7米。(2)溢洪道改建,原建五级跌水溢洪道除保留进口段外,全部拆除,重新修建。(3)输水隧洞加固补强,对1958年施工时采取突击办法造成的隧洞多弯,衬砌质量问题,采取灌浆和喷浆办法进行了加固补强。续建工程于1965年12月竣工,完成土石方48.7立方米,混凝土方0.53万立方米,国家投资294.7万元。竣工后,1966年对迎水坡滑坡进行了处理。1976年对迎水坡的块石护坡重新进行护砌;对坝后排水体重新翻修。1979年对输水洞塔身进行了补强。
水库建成后,1981年8月1—3日流域内平均降雨量174.3毫米,径流深130.7毫米,洪水总量1124万立方米,洪峰流量达107.7立方米/秒的情况下,下泄流量50.19立方米/秒。削减洪峰流量57.54立方米/秒。水库设计灌溉效益面积1.5万亩,其中水田1.14万亩。1975—1985年11年中,除1978—1980年3年未达到设计灌溉效益面积外,其余8年均超过了设计效益面积,并全部灌溉水田,1985年实际灌溉效益面积为1.56万亩。
水库养鱼水面1000亩,苗种池57亩,亲鱼池3亩,越冬池15亩,每年捕捞量0.8—1.0万公斤。此外,还经营了养羊、养牛、养鹿和栽植果树、苗木和培育木耳等养殖业。
1984年以后开展了旅游服务项目。1978年以后水库管理站的经费达到自给有余,被评为全国和省、市、县的水利管理先进单位。1978和1981年先后出席全国水库管理会议,水利电力部授予全国水利管理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76—1982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83年水利电力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授予水利管理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