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坑村

更新时间:2023-03-27 20:45

吉坑村,位于坪地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4千米。相邻自然村有石碧村鹤坑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坪地萧氏五世祖萧瑛生携四子从新屋场迁移至此定居而形成。因立村之处有洼水田,又取吉祥之意,取名吉坑村。该村地处丘陵地带,黄沙河左支流从村西南面流过。20世纪90年代初,吉坑村规划建设新住宅区;至1996年,村民基本另建房屋,搬出了旧村旧屋;2002年,村集体规划建设吉坑新住宅区,供村民使用。

清朝,属归善县。1912年,属惠阳县。1949年10月,属惠阳县第二区;1951年11月,属第三区;1957年12月,属龙岗乡;1958年11月,属宝安县龙岗公社;1961年7月,属坪地公社;1979年1月,属深圳市龙岗区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属坪地区;1986年10月,属坪地镇;1993年1月,属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2004年,属坪地街道六联社区。

世居村民主要为萧姓,元末明初从福建宁化迁移至广东梅州松源;后辗转迁至龙岗坪地;清代从坪地新屋场迁移至该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307人,其中男性138人,女性169人;80岁以上12人,最年长者94岁(女);实际在村人口26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8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7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07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传统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一年两季。1992年,利用集体资金建起第一栋厂房,引进第一家工厂(港资企业)。1993年,利用集体资金建起了村办公楼,现仍在使用。现集体经济以工业物业管理、厂房出租为主,个人以私宅出租、务工为主。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20多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村内有1棵树龄100多年的古榕。长深高速G25线、龙岗大道、盐龙大道、石吉路、吉坑路经过该村。20世纪70年代通电,90年代初通自来水、通电话,90年代末通互联网,2006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村内建有篮球场。该村存有萧茂生等于2006年编纂的《坪地萧氏族谱》,其中收录了“萧氏家训十则”,此家训刻于石灰围村萧氏宗祠墙上,流传至今。2006年5月参与制定《六联居民公约》。代表性民居有吉坑世居和吉坑新居,均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吉坑世居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占地面积约4508平方米,三堂两横四角楼一望楼一外围的城堡式布局,围楼前有月池、禾坪、前围屋等,有阳刻匾额“吉坑世居”“雍和堂”“惟善为宝”,书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一进有天街,角楼高3层,当心间为萧氏宗祠雍和堂;望楼高2层,两边有封火墙;围屋为夯土墙,高5米,石砖木结构,尖山式灰瓦顶,船形屋脊;保存完好,现仍有人居住。吉筑新居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吉坑世居后人所建,整体为客家围屋建筑,门额阳刻“吉坑新居”,当心间为萧氏宗祠美利堂;保存基本完好。

村中有宗祠2座,为萧氏宗祠雍和堂和萧氏宗祠美利堂。雍和堂始建于清道光四年,重修于2013年,占地面积约330平方米,三进两天井,门前铺设条石板路,有石檐柱,中堂有木匾“雍和堂武监生萧润邦庠生煌昭建立,道光甲申年造”;有楹联“由揭阳迁归邑百世流芳思祖德;居泮浪建吉坑四坤胎裔念宗功”。美利堂,始建于清咸丰四年,重修于2013年,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三进两天井布局,中堂挂“受天百禄”,后堂挂“美利堂”匾额。两座宗祠现仍作为宗祠使用。有立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的坪地萧氏先祖墓刻,上刻“萧氏五、六世祖萧太黄、贝二位墓刻”,现存于坪地宝岭墓园。每年重阳节前后,坪地萧氏宗亲会组织族人参加祭祖。相传坪地萧氏四世祖萧文藻是坪地富商,其子萧瑛生也有所作为,因此买了很多田地,在吉坑买的田地最多,并建吉坑世居,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动工,至清道光四年完工,历经40年。还在后山种满了松树(1958年这些树木被砍)。吉坑村所在的六联社区成立了文艺队。在街道办指导下,传承客家文化,将客家凉帽与太极拳结合,编创“太极凉帽舞”,传扬客家凉帽文化品牌。

代表性人物:萧子昌(1933一),曾任全球客家崇正会联会总会副秘书长,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深圳市平冈中学校友会会长,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校友会会长。萧苑生(1953一),深圳市政协委员。曾任深圳市保税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兼任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宝石协会副会长,深圳市进出口商会特邀荣誉会长,深圳市黄金珠宝协会名誉会长,为保税区发展做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