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更新时间:2024-04-14 21:00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Collegeof New Energy and Environment,Jilin University)是吉林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同时隶属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部和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以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部为主),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研究院、吉林大学地下能源与废物处置研究所挂靠学院。

办学历史

1952年,创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前身。

1956年,培养出第一批水文地质专业本科生。

1980年,招收环境水文地质大专班。

1987年,环境化学教研室(专业)获吉林大学批准成立环境科学系。

1990年,被评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0年,吉林大学等五校合并组建新的吉林大学。经过学科专业的整合、调整,2001年由原长春科技大学的水文地质、环境工程专业与原吉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建了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001年,在原长春地质学院应用水文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91年)的基础上,成立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环境科学专业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2002年,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2003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被批准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00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立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博士点。

2008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

2011年,根据地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动态及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成立吉林大学“地下能源及废物处置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14年顺利通过验收。

2012年,获批吉林省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实验区,获批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验室。

2014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

2013年,环境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3年。

2015年,获批吉林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吉林大学地下水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正式挂牌运行。

2016年,环境工程专业第二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3年。

2018年6月,成立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撤销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同时隶属于地球科学学部和新兴交叉学科学部(以地球科学学部为主),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得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 B 类。 

2019年,环境工程专业第三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6年。

2021年,环境工程专业获批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4个系,开设5个本科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师资力量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23人,其中专业教师79人,教授44人,副教授30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人,“长白山学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4人。6人次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次被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约9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55%的教师具有长期出国留学(进修)经历。

专职院士:林学钰(中国科学院院士)

双聘院士:多吉(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汤洁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董德明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卢文喜

吉林省政府参事:卢文喜

吉林省高级专家: 汤洁

教学建设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吉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1个,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设有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

国家级特色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吉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环境工程

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水利工程与地下水实验教学中心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3名学生获得全国水利工程专业学位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2名研究生获得吉林大学十佳研究生称号,5名博士生获得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名硕士生获得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B类。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B类: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地下新能源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地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水利工程、环境工程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吉林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和6个研究所,依托学院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研究院、吉林大学地下能源与废物处置研究所挂靠学院。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石油化工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地下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修复”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其他科研平台:环境工程研究所、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水利工程研究所、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地下能源与废物处置研究所、地下新能源研究所、环境与新能源材料研究所、环境与新能源政策研究所、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所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项,社会服务类技术开发及咨询项目500余项,到款科研经费近2亿元,承担的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1项,项目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及青年基金项目等51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子课题5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6项;农业部公益性项目1项;环保部公益性项目课题5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8项;吉林省科技厅划项目39项;吉林省发改委科技项目7项。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SCI论文592篇,EI论文164篇;申请发明专利60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出版专著8部。

合作交流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新加波等9个国家的20余家单位建立了科研和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与人员交流。依托学院建设“地下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修复”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与兄弟学院共建“工程仿生技术与高端装备”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

文化传统

院徽标准色为绿色,整体模式采用圆形图形。由两个同心圆构成两个主要区域,两圆之间的环形区域用于表示院名和学院的英文名。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吉林大学“党辉薪火传,奔跑正青春”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健康跑活动、吉林大学第十五届校园歌手大赛。

现任领导

知名校友

徐绍史薛禹群林学钰王秉忱李海生宫辉力庄少勤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