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工业大学

更新时间:2024-10-04 15:57

吉林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其前身是建校于1954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曾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汽车、拖拉机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重归教育部直属,是一所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之一。

历史沿革

建校背景

新中国诞生后,经过3年经济恢复整顿,开始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为适应从战争转到生产建设的需要,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大量的各种专门人才。当时根据原苏联经验,要建设一批单科性的工业院校

1954年10月28日,中央教育部和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呈报告给政务院文教委员会的联合报告指出:“由于今后汽车、拖拉机工业的发展,所需的技术干部亦大量增加,因而维持目前名校的专业设置华中工学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交通大学,山东工学院设有汽车及内燃机专业,1954年各校招生共为270人,拖拉机90人,内燃机180人),已经不能满足国家日益发展的需要”。

根据上述理由,经中央高教部和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共同协商一致同意:于1955年将华中工学院的汽车及内燃机专业、交通大学及山东工学院的汽车专业调整出来加以合并,在长春成立汽车拖拉机学院”。于是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被国家正式批准成立了。

校史大事记

1954年9月,机械部与教育部、农机部决定在长春建立汽车拖拉机学院,任命时任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的饶斌为筹备委员会主任,筹备建校工作。建校考虑到三个原则:利于教学,节约投资和方便生活,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便利用东北商业专科学校(后被并入东北财经学院)的旧址建校。

1955年9月,经教育部及一机部商定,由交通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前身)、华中工学院、山东工学院部分有关专业调整合并,建成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饶斌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从三校并入的师资共47名,其中教授7名(华中工学院5名,交通大学1名,山东工学院1名),副教授6名(华中工学院1名,交通大学3名,山东工学院2 名),助教24名(华中工学院17名,交通大学5名,山东工学院2名)。

1955年9月26日,举行开学典礼,宣告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正式诞生,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

1957年,创办《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学报》(1959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年更名为《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1958年,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下放由吉林省领导,并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同年9月成立人造石油专业。

1959年3月,人造石油专业合并到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

1960年8月,将采矿冶金系及所属矿区开采,矿山机械,钢铁冶金3个专业的师生及设备移交给吉林省,作为建立吉林矿冶学院的基础。

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64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被誉为“中国汽车农机工业人才的摇篮”。

1961年,开始正式招收研究生。首批招收研究生12名,学制2年。其中拖拉机设计研究生班7名,机械制造工艺研究生班5名。聘请苏联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1962年,根据教育部(61)教人密发字第168号文件精神,撤销了吉林工业大学新设的火箭结构强度与振动,火箭发动机设计与工艺两个专业,原为此两个专业培训的20名教师移交给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有关的民用专业中抽出20名教师给吉林工业大学。

1963年,吉林工业大学的排灌机械专业和排灌机械研究室等教学和科学研究机构从长春迁至江苏镇江,并入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直属的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

1966年5月起,一直到1976年10月,在这长达10年之久的大动乱的日子里,学校也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文革后不久,学校内部自发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吉林工业大学革命造反大军”(简称“工大造大”)和“吉林工业大学红色造反大军”(简称“工大红造大”)。两派矛盾加剧,武斗逐渐升级。1967年5月1日,“工大红造大”在长春地质学院礼堂退场时遭到了“工大造大”和“地院兵团”的围攻。5月3日晚,还发生了有名的“五·三”事件。

1970年6月10日起,吉林工学院并入吉林工业大学,并再度划归吉林省领导。根据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发出的关于试办班招生的通知精神。1970年,吉工大开办试办班,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共招收在厂矿企业中具有5年左右工龄的工人和复员转业军人661名,学习3年,毕业后回生产工作岗位或由选送单位安排工作。

1977年,吉林工业大学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同时把学制由3年改为4年。

1978年,在全国首批恢复招收了研究生,经国务院批准,对吉工大实行以第一机械工业部为主,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吉林省双重领导。同年11月,吉林工学院重新分出,回原校址办学,归吉林省领导。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创办了一个新兴专业——情报工程专业。随后成立了情报工程系,建立了情报科学研究所。同时恢复函授招生。

1983年10月,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把学校办成理、工、管相结合的国内一流水平大学的新时期发展目标。

1985年10月13日至15日,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教授、工学博士星铁太郎先生来校访问。

1986年1月,内燃机研究所由机械工业部农机局批准成立。设新产品及新技术开发、内燃机工作过程、测试技术及仪器设备三个研究室及所属实验室。

1986年,机械工业部吉林工业大学专利事务所成立。

1987年4月25日,吉林工业大学在校部礼堂召开了继续教育中心成立大会。

1987年5月13日,长春市科委下达了长科管(87)52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吉林工业大学科技开发公司。

1990年6月,吉林工业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从此,吉林工大的女教职员工们有了自已的组织。

1991年,成为首批用英语授课、指导、培养外国来华博士,硕士研究生的16所院校之一。

1992年,成为首批可组成派遣出国人员的22所试点院校之一。

1994年,成为首批有权自行审定博士生指导教师的41所院校之一。

1995年5月29日至31日,吉林工业大学顺利通过了机械工业部的“211工程”预定专家组预审。

1995年11月17日下午,西门子-吉林工业大学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试验中心签字仪式在学校举行。

1995年12月27日,吉林工业大学软科学开发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校部小礼堂举行。吉林省代省长王云坤、省科委主任曲逸绪等省市领导和校党委书记唐锁庚、校长马成林、副校长吴博达、郭孔辉、任露泉及国际经贸学院全体教职工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

1997年11月,国家正式批准学校“211工程”建设可行性报告,吉林工业大学成为首批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8年9月,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院校

1999年,《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二等奖。教育部文件中明确指出:“该项奖励可等同于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被评为吉林省一级期刊。

2000年6月12日与原吉林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为新的吉林大学。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面向汽车、机械工业办学特色,紧密结合行业需要,以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为目标,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培养体系。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博士生在校人数已达200人,博士生与硕士生之比已达1:3,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特色和优势突出,重点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的合理学科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开拓多规格、多途径的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与一汽二汽、洛拖厂、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等特大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生的新体制;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学校研究生教育生机勃勃,40年以来已向国内外输送各类研究生近4000人,其中博士生近150名,外国留学博士、硕士生15名,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汽车工业、机械工业、交通行业的企业和各部门的领导或技术骨干。

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有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个人特长的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有文学、摄影、音乐、美术、健美、演讲等各种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管乐队、民乐队、声乐队、舞蹈队、话剧队等,大学生运动队连续多年夺取省市运动会冠军。大学生科协结合工科院校特点,开设第二课堂,每年举办新颖学术思想交流会和大学生科技节,许多科技发明成果申请了专利并向企业转让。

办学条件

校园环境

学校座落在长春市著名的斯大林大街东侧、风光秀丽的南湖之滨(1996年,斯大林大街更名为人民大街)。校园环境幽雅静谧,四季四景,被誉为花园式学校。优美的校园占地面积74公顷,正在形成教学、科研、实验及后勤保障等6大功能区,总建筑面积38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87亿元。基础科学实验馆、农机与车辆测试中心、电教中心、徽观分析中心及40余个实验室里,装备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车辆测试设备数据采集处理控制系统、透射电子显徽镜和扫描电子显徽镜等设备。实验设备 固定资产总值8000余万元,各种仪器设备12600多台件,其中大型仪器设备510多台件。有建筑面积为11300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阅览室有1500多座位 , 藏书100万册。并设有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终端,可进行国内外文献查新信息服务。(注:本段资料内容节选自《建筑机械》1995年第8期,“著名高校:吉林工业大学简介”一文。)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合并前有教师1300余名,其中教授160余名,副教授450余名。有博导56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在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中,有38名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授被评选为后备学术带头人,学校还聘有5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兼任客座教授,其中有中国两院院士8人。

院系设置

截止1996年,学校曾设有汽车工程、农机工程、交通工程、管理工程、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10个学院,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工程机械等5个系,以及外语、体育两个学部。有在校本科生7000余人,研究生830余人,其中博士生221人。

在2000年6月12日,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具有光荣校史的吉林工业大学与原吉林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为新的吉林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校址现称吉林大学南岭校区

参与联合合并后的原吉林工业大学的主要院系和专业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以老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农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与控制工程系为主体、在分别整合原吉林大学(前卫南区和前卫北区)、原长春科技大学(朝阳校区)、原白求恩医科大学(新民校区)、原长春邮电学院(南湖校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和平校区)的相关院系后易名为新的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大学交通学院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人文、公共外语、大学数学教研室等也分别并入新吉林大学的相关学院。

学科建设

截止1996年,学校有通信与信息系统(1986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1998年),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金属材料等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分布在8个一级学科范围内,有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分布在1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和汽车设计制造两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有农机、拖拉机、汽车、内燃机、汽车运用工程、工程机械、机械制造、通信与电子系统、焊接、金属塑性加工、技术经济、计算力学、机械学等16个学科、专业为部级重点学科, 设有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和铁道、水运3个博士后流动站。(注:该段节选自1996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6期和1995年《建筑机械》第8期)

并入吉林大学后,吉林工业大学的一些院系也分别迁往中心校区和南湖校区。截止2020年,与原吉林工业大学相关的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如下: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1985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试制项目等,取得科技成果近600项,获部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0余项,一些项目的研究水平居国内外领先地位。近年来有150多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学校充分利用科技优势,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已与23个省市400多个企业建立了科研协作关系,加入中国一汽集团等十几个大型企业集团,与第一汽车厂、东风汽车厂、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等进行全面合作。横向联系范围由机械电子行业扩展到轻工机械、非金属、石油化工、铁路、交通、环境等领域。学校主要科技研究领域包括汽车、农机、拖拉机、工程机械机械制造工程设计、电子、计算机、金属材料及工艺、食品及轻工机械、计算力学、生物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等。目前学校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 项目、攀登计划火炬计划攻关计划、博士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100 多项。

学校科研经费年达5000万元以上,公开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据中国情报所近年统计,学校在《工程索引》(EI)上被检索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30位左右。1992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额3000多万元,1993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额突破4000万元。近年来,共向企业转让新成果、新技术250多项,使企业新增产值近10亿元,创利税2.5亿元。

研究机构

学校设有吉林工业大学机电设计研究院1个,链传动研究所、辊锻工艺研究所、汽车研究所、农机研究所、交通运输研究所等研究所(室)30多个,汽车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地面机械仿生技术开放研究实验室等7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和13个国家、部(省) 、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动态模拟实验室、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以及计算机中心、测试中心、材料微观分析中心人机工程试验中心、柔性加工制造中心等各教学实验中心和50余个实验室。其中实验室装备有13000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科学实验仪器设备,学校计算机校园网已入国际性的INTERNET网,可与全世界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流。(注:本段资料内容截至2000年6月。关于现今吉林工业大学的相关资料,请参考吉林大学网站。)

对外交流

1978 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德国、独联体等15个国家的102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或校际关系。每年都有外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和合作研究。学校每年公派选送数十名教师和研究生出国考察、进修和攻读学位,并派出专家、教授、学者参加国际会议和讲学。学校还设有对外汉语培训中心,举办外国来华人员长短期汉语培训。

科技产业

学校的产业机构分为校办直属产业和校办非直属产业。校办直属产业有吉林工业大学科教开发总公司、吉林工业大学实习工厂、深圳华育昌公司等13家,校办非直属产业有吉林工业大学金牛科技开发公司、吉林工业大学孤光科公司、吉林工业大学建筑维修工程公司等25家。

学校的科技产业已经形成了近20个实体,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持,1993年利润总额超过1500万元。多年来,学校后勤工作一直保持省内高校先进水平,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了优质服务。1992年以来又陪续推出系列改革措施,由管理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形成新模式的后勤保障体系。

就业情况

继续深造与就业分配条件好、有众多的发展机会供选择是各地同学踊跃报考该校的原因之一。

学校各院系均有硕士学位点,汽车工程学院等8个院系有博士学位点,每年接收各专业研究生近300人,是全国最大行业(机电行业)的最高学府,毕业生面向全国选择就业单位,主要去向是科研设计院所、大中型骨干(合资)企业集团、进出口以及党政机关和大专院校等。这些单位多数集中在省会和大中、沿海城市,信息畅通,工作和业务发展条件好。多年来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各专业供需比例在1:10以上。为了能得到该校的毕业生,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和进出口加入了学校董事会,并设立定向奖学金吸引优秀人才。

以九六届毕业去向为例:单位分布:国家机关2%,大中型骨干企业68%,科研设计院所12%,高等学校7%,其它(含解放军)11%。地区分布:京、津、沪20%,沿海地区30%,其它省市及大中城市48%。

校庆日

原吉林工业大学:9月26日

新吉林大学:9月16日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筹备委员会 主任 饶 斌 1954.09—1955.09

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 院长 饶 斌 1955.09—1957.03

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 院长 魏 震 1958.07—1958.11

吉林工业大学 校长 魏 震 1958.11—1968.11

吉林工业大学 革委会主任 王德龙 1968.11—1970.06

吉林工业大学 革委会主任 王大章 1970.06—1976.08

吉林工业大学 革委会主任 秦秀峰 1976.08—1977.07

吉林工业大学 校长 陆 锦 1978.03—1983.05

吉林工业大学 校长庄继德1983.05—1991.04

吉林工业大学 校长马成林1991.04—1996.05

吉林工业大学 校长吴博达1996.05—2000.06

历任党委书记

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 党委书记 盛坚夫 1954.09—1957.09

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 党委书记 陆 锦 1957.09—1958.12

吉林工业大学 党委书记 陆 锦 1958.12—1966.02

吉林工业大学 党委书记 宫维桢 1966.02—1971.11

吉林工业大学 党委书记 秦秀峰 1971.12—1977.07

吉林工业大学 党委书记 陆 锦 1977.10—1983.05

吉林工业大学 党委书记 李铁心 1983.05—1991.11

吉林工业大学 党委书记 唐锁庚 1991.12—1996.05

吉林工业大学 党委书记任露泉1996.05—2000.0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