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2 20:54
吉祥(Good luck),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美好、幸福,是好运的象征,出自《易经》。
吉凶之术最早见于《易经》,但是人类一诞生就对趋吉避凶的追索却更加长远。“吉”,与凶相对。《易 系辞上》:“吉,无不利”。《逸周书 武顺》:“礼义顺祥曰吉”。吉祥是指美好、幸运的吉兆、行为、祈愿意识和形体表达。从中国最始的饮食文化、服饰上就开始营造吉祥如意的生存环境。后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经济发展,人们的吉祥意识渗透到生产的更多方面。
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造型艺术,决大多数都是中国祈吉纳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蕴藏在中华各民族的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得以传承的源泉。传统装饰吉祥图案的形成不是一个偶然艺术现象,是中华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与创造。
“吉祥”作为一个汉语词语,它最早出现于《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那么,为何“如意”又与“吉祥”有关呢?这得从中国民间文化符号去研究和探讨。中国民间艺术就像一座人类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民间文化中那些或圆或方,或繁或简,浑朴古拙,约定俗成的图形图案,展示了一个庞大的民间符号体系,且有其深厚内涵及历史渊源。
吉祥文化内容万象,我们可以分为吉祥物品(吉祥文化的重要载体)、吉祥节日、吉祥行为(吉祥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吉祥传统(十分多,比如吉祥礼仪、吉祥饮食、吉祥服饰、吉祥图贴等)。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具有如此鲜活的生命力,与它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自然崇拜使得最早的吉祥观念得以产生。据史书记载,早在尧舜之世的上古先民就已经崇拜天文,视山河为神灵并重视吉凶之兆。商周之时巫术盛行,预卜凶吉,趋利避害,是人们普遍的理想信念。以此信念为基础,汉代出现的道教教义与儒学经学讥讳思想相互影响,并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取得大融合,形成了封建社会上层的希求富贵,皇权永固,企慕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等祥瑞意念。
在汉代的装饰图案中,就有吉祥汉字的出现。隋唐之际,在与外来纹样的融合中,创造出了诸如宝相花,唐草纹和陵阳公祥等富有吉祥意义的民族新纹样。宋元时期,吉祥纹样不断受到来自道教,佛教以及民间的影响,题材也日益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多样。到了明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封建上层意识与市民意识相互渗透、融合,传统的祥瑞思想转变为吉祥如意福寿富贵等世俗化的吉祥观念。清代装饰吉祥图案集历代之大成,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把装饰吉祥图案发展到了极致,并被广泛应用于印染、织绣、服饰、工艺品、建筑彩画及民间艺术等各方面。
其形式多样,名目繁多,是中华民族在持续不断达数千年的造物活动中,融合中国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作设计才华,不断融合中国的道教、玄儒、政治伦理和民情风俗,成为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吉祥文化装饰艺术造型设计体系。
吉祥文化以其无所不在、而处处引导社会、个人向善、向光明发展的乐观、积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