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30 20:57

吊(拼音:diào),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殷商甲骨文和金文,其古字形像一个人背着一支带着绳子的箭的样子。吊字本义早已不存,此字在古代的常用义是慰问,多指祭奠死者或对遭遇丧事的人家进行慰问。“吊”又表示悬挂,引申指用绳子等系者向上提、向下放。“吊”旧时也是货币单位,一千文为一“吊”。

文字源流

“吊”,甲骨文作图1,金文作图2,中间是一个“人”字,中间有一弯曲形构件。小篆(图4)以甲骨文、金文为基础进行改造,弯曲形构件写成“弓”字形。隶书据此也作了相应的笔画整合。这个字隶定之后其实是图8,这一形体后来产生了一个俗字,就是“吊”。《改并四声篇海》引《俗字背篇》:“吊”同“〔图8〕”。国家语委1955年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时,停止使用图8字形,以“吊”为规范正体。

“吊”的来龙去脉不甚明了,学术界看法不一。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古时候,人死后用草一裹葬在野外,为防止禽兽食尸体,子女及亲属便带上弓箭守候,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康殷夏渌在《评康殷文字学·释吊》一文中又提出“神判说”:“邑人失窃,盗与失者往往同去北帝前探青龙,以分青白。“经过‘青龙’的缠绕考验,没有受伤的就是好人,嫌疑就消除了。”“经考验的人恢复了名誉,亲友邻里必然要去唱问一番。”唐汉先生在《汉字密码》中则又有“捆绑悬挂说”:“在古人看来,仅仅将人捆起后,他还会跑掉的。因而,古人的捆是和‘缚’(与它物绑在一起)‘挂’(悬挂在它物上)为一体的。”罗振玉郭沫若吴大澂孙海波提出“叔”字说。唐兰又说:其“字本应释做‘吊’,吴大澂、罗振玉等硬把来当做‘叔’字解释,就错了,因为金文是另有‘叔’字的。”

出于各家学者对字形的不同见解,“吊”字的本义说解也是众说纷纭。有人释为对死者恤问,有人释为提携、抬高。“吊”有祭奠死者之义。人死后,要派人向死者的亲属、朋友报丧;亲友接到讣告即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按礼迎送。“吊”字追悼死者的意义沿用至今,并组成一些复合词,如吊丧、吊孝、凭吊。还形成一种专门的文体——吊文,就是追悼死者,致辞表示感慨。在祭奠死者这个意义上,有“”字与“吊”义近,只不过“唁”是吊生。《说文解字》:“唁,吊生也。”《一切经音义》十三引《韩诗》:“吊生曰唁。”也就是说,吊是祭奠死者,唁是慰问死者家属。现代汉语中“吊唁”也常作为一个词使用。

从“祭奠”这个意义,引申出对受到灾祸的人表示抚慰、慰问。这是“吊”在上古的常用义。如《左传·庄公十一年》:“秋,宋大水,公使吊焉。”古代把灾祸发生之后相互慰问之礼称为“吊礼”,《周礼》中的“大宗伯”一职,“以吊礼哀祸灾”;“小行人”一职,“若国有祸灾,则令哀吊之”,都是代表天子吊慰抚恤各国诸侯及人民的。

另外“吊”还有许多其他意义。有“悬挂”义,如吊窗、上吊。由悬挂引申出用绳子等系着向上提、向下放,如:吊桶。引申为“收回”,如:吊销。由“悬挂”义还引申指旧时货币单位,即制钱的计量单位。制钱是明清两代所铸造的钱币,是通宝体系的一种特殊类型。清末制钱种类繁杂,各地区流通的制钱不一致,吊的计算方法,各地也不一致。顺治时规定制钱一枚叫“一文”,一千枚叫“一吊”。光绪时京津一带一百文为一吊,东三省一百六十文为一吊,山东、河北五百文为一吊。相互之间换算繁难,使用不便。后来随着外国货币的进入,铜元、银角兴起,逐渐代替了制钱,“吊”作为计量单位也就不再使用。

详细字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新华多功能字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上】【人部】多啸切(diào)

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禽。

说文解字注

“问终也”注:谓有死丧而问之也。《杂记》曰“吊者东面致命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曲礼》“知死者伤。”郑注曰:“说者有吊辞,曰:皇天降灾,子遭罹之,如何不淑。”《曾於问》:“父丧称父,母丧称母。”郑注云:“父使人吊之,辞云:某子闻某之丧,某子使某,如何不淑。母则若云:宋荡伯姬闻姜氏之丧,伯姬使某,如何不淑。”此皆问终之辞。淑,善也。如何不善者,欲其善也。故引伸之谓善为吊。鲁庄公使人吊宋大水云:“若之何不吊。”即如何不淑也。《左传》哀公诔孔子“昊天不吊”,先郑注《周礼·大祝》引作“昊天不淑”,此吊淑通用之徵。应劭、王肃皆训吊为善。《粊誓》“无敢不吊”,即无敢不善也。凡《书·大诰》《多士》,《君奭》,《诗·节南山》《瞻卬》,《逸周书·祭公解》,《左传》庄十一年、襄十三年、十四年、二十三年、昭二十六年、哀十六年,《汉书·翟义传》所云:“不吊”者,皆谓不善。《大诰》,《君奭》之“弗吊天”三字连读,《多士》之“弗吊昊天”四字连读,皆犹《小雅》之“不吊昊天”,郑云:“不善乎昊天”也。盖吊之为善,今失其传矣。以上王氏引之说。玉裁按,辵部:“𨑩,至也。”凡经文无“𨑩”,但有𢎨。吊或训至,如《天保》传“吊,至也。”《节南山》传云:“吊,至也。”笺云:“至犹善也。”《粊誓》“无敢不吊”,郑云:“吊犹善也。”至与善,义本相近,古非必作𨑩而后训至也。𨑩者,小篆分别之字。

“从人弓”注:三字今补。会意。多啸切,二部。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注:此偁《易·系辞》,说人持弓会殴禽之故。

“故人持弓,会敺禽也”注:“故”字旧作“从”,今正。《吴越春秋》陈音谓越王曰:“弩生於弓,弓生於弹,弹起古之孝子。古者人民樸质,饥食鸟兽,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按,孝子敺禽,故人持弓助之,此释吊从人弓之意也。仓颉造字,当黄帝时,既易之以棺椁矣,而葬文犹取衣薪,吊文犹依逐肉,反始不忘本也。礼也者,反其所自生。

“弓盖往复吊问之义”注:小徐有此八字,盖别一说也。当有“一曰”字。《左传》有相问以弓者,故云然。

广韵

多啸切,去啸端 ‖ 吊声奥3部(diào)

吊,吊生曰唁,吊死曰吊。多啸切。又音的。七。

都历切,入锡端 ‖ 吊声觉2部(dì)

吊,至也。又音钓。

康熙字典

【寅集下】【弓部】 吊

(diào)《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多啸切,音钓。《说文》:问终也。《礼·曲礼》: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玉篇》:吊生曰唁,吊死曰吊。《急就篇》:丧吊悲哀面目肿。注:於人持弓为吊。上古葬者,衣之以薪,无有棺椁,常苦禽兽为害,故吊问持弓会之,以助弹射也。

又伤也,愍也。《诗·桧风》:中心吊兮。传:吊,伤也。又《小雅》:不吊昊天。传:吊,愍也。

又龙种曰吊。裵渊《广州记》:吊,生岭南,蛇头龟身,水宿木栖。其膏至轻利,铜及瓦器盛之皆浸出,置鸡卵壳中则不漏。苏颂《本草图经》:吉吊脂,龙所生也。

(dì)又《广韵》都历切。《集韵》《韵会》丁历切,音的。《尔雅·释诂》:吊,至也。《书·盘庚》:非废厥谋,吊由灵。《诗·小雅》:神之吊矣。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口”小“巾”大,左右对称。“口”居上居中,上宽下窄。“巾”冂的横段从横中线起笔,略向上斜,竖笔在竖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