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更新时间:2024-07-23 13:24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是同济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同济大学网络化系统研究所、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基础软件中心、同济大学网格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挂靠学院。

办学历史

1998年4月,同济大学决定组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6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原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中心、CAD研究中心和CIMS研究中心。

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上海铁道大学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信系(部分)并入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同时,上海铁道大学电气工程系保留原名称;上海铁道大学电信系(部分)与同济大学的电气工程系合并同时更名为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上海铁道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与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合并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6月,同济大学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10月,同济大学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1年10月,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从学院划出。

2002年3月,同济大学网络化系统研究所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10月,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进行重组,分别组建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三个单位。学院将所属院、系的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了学院实验中心。原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分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4年9月,同济大学基础软件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10月,CST―同济大学现代集成电磁仿真研发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5年5月,同济大学网格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6年2月,计算机学科获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8月,同济大学“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挂靠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7年9月,新增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1年3月,电子科学与技术获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8月,获得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8年4月,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下设5个教学系,设有9个本科专业,分属计算机类平台和电子信息类平台。

教学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本科专业:电子信息类平台(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人工智能、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类平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师资力量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专技类教师243人,2015年以来新增各类高端人才28人,含院士1人以及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16人,高端外籍专家11人(含外籍院士3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龚沛曾

国家级教学团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何斌、丁志军

宝钢教育奖特等奖获得者:龚沛曾、朱荣华

上海高校市级教学团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示范中心1个;建设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合计17门;自动化专业(中意)、电子信息工程(中意)专业先后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先后通过专业工程认证。

国家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上海市实验示范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近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中国自动化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7项,省部级教改项目31项。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覆盖),2个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1个工程博士授权领域,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覆盖),2个二级交叉学科硕士点,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上海市高峰学科,2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

工程博士授权领域:电子与信息

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二级交叉学科硕士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

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 、控制工程、集成电路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农业工程、电子与信息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上海市高峰学科:智能科学与技术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7月,学院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6个上海市级科研基地/平台。

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同济分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嵌入式服务计算团队

上海市级科研基地/平台:上海网络信息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电子交易与信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视觉感知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上海工业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区块链应用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

其他科研平台: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网格技术研究中心、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网络化系统研究所、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新一代网络技术与应用国际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与信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近5年,主持多项重大的科技部项目,包括重点专项项目主持9项,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主持1项,课题主持9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计114项,其中重点类项目9项,面上项目78项。2019年科研经费到款1.05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学会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全院教师共发表SCI检索的一区、二区论文和IEEE/ACM Transactions系列论文434篇;授权专利464项,海外专利申请96项。

合作交流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与米兰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等意大利高校开展合作,续签了PoliTong(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AlmaTong(本科自动化专业)、AlmaTong(硕士控制专业)等双学位项目协议,拓展博洛尼亚大学信通领域硕士双学位项目(TeleTong)、慕尼黑工业大学电信领域硕士双学位项目、马德里理工大学硕士双学位项目、巴黎高科-国立巴黎高等电信学校中法双文凭项目等。其中PoliTong(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AlmaTong(本科自动化专业)项目获批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文化传统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举办同济大学第三届“TongjiCTF”网络安全竞赛、2021年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同济大学校内预选赛,开展“不忘初心,逐梦起航”2021届毕业生党员主题教育活动。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