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相怜

更新时间:2024-10-02 08:25

同病相怜(拼音:tóng bìng xiāng lián)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成语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同病相怜”。

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楚平王是出了名的昏君。他听信费无忌的谗言,要把太子建治罪。太子建听说楚平王要处死他,赶忙带着家眷逃走了。于是楚平王迁怒于太子建的太傅伍奢,当时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在外地。楚平王要赶尽杀绝,又哄骗伍奢叫回他的两个儿子,伍奢不知是计,写信叫他的两个儿子回来。伍尚得到信,就真的回到楚国都城,结果和伍奢一起被杀害了,而伍员没有回去,从楚国逃走了。

伍员就是伍子胥,他后来逃到了吴国,得到了吴国公子光的信任,并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公子光即位以后,就是吴王阖闾,他重用伍子胥,让他掌管军国大事。

过了几年,楚国的另一个大臣郤宛也被奸臣陷害,全家都被处死。

他有一个亲戚,名叫伯嚭,他是郤宛从小抚养大的,对郤宛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卻宛被杀以后,伯嚭也逃了出来,他听说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便去投奔伍子胥。

伯嚭到了吴国,找到伍子胥。伍子胥听说他的遭遇和自己相似,十分同情,就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马上向吴王阖闾推荐。有人见伍子胥对伯嚭这么热心,就问他:“伯嚭刚到这里,他的为人到底怎样还不知道,你为什么一见面就这样信任他呢?”

伍子胥说:“这是因为他和我有相同的冤仇。俗话说得好,有相同的病的人要相互怜悯,有相同的忧患的人要相互救助。他和我的遭遇相同,我当然要帮助他。”

吴王阖闾看在伍子胥的面上,就收留了伯嚭,还封他做了太宰。

成语寓意

伯嚭被奸臣所害,逃到了吴国,找到伍子胥。伍子胥听说他的遭遇和自己相似,便收留了伯嚭,还帮助他做了太宰。人们跟自己有相同遭遇的人在一起时,更容易有共同语言,获得内心的一种稳定感。在遇到同病相怜的人时,应该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只有这样,才能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同时,同病相怜的人相互之间因为步调太过统一,缺少不一样的声音和意见,会限制人们的发展,产生消极的情绪。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除了要大量结识与自己有相似特质的人外,还要与相异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补充和提高。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同病相怜”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运用示例

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同病相怜,缀河上之悲曲;恐惧置怀,昭谷风之盛典。”

清·曹雪芹红楼梦》四五回:“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