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6:00
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
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
裴回龙象侧,始见香林花。
读书不及经,饮酒不胜茶。
知君悟此道,所未搜袈裟。
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
则是无心地,相看唯月华。
①开善寺: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洛阳)城西准财里内有开善寺尚书右仆射元稹闻里内频有怪异,遂改准财里为齐谐里。”元稹有《和友封题开善寺十韵》,或即此寺。李颀有《宴陈十六楼》曰:“西楼对金谷,此地古人心。”金谷园在洛阳西北,与开善寺相近。陈十六:即陈章甫。按《元和姓纂》卷三:“太常博士陈章甫,江陵人。”李颀有《赠陈章甫》诗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②人境:尘世,人世。
③龙象:龙与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故佛教用来比喻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大般涅槃经》卷二:“世尊,我今已与诸大龙象菩萨磨诃萨断诸结漏。”始:《全唐诗》下注:“一作如。”香林:禅林,佛寺。
④不胜:《文苑英华》作“还胜”。
⑤此道:《文苑英华》作“此理”,《全唐诗》“道”字下注:“一作理。”搜:《全唐诗》下注:“一作披。”袈裟:梵文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由许多长方形布片拼缀而成。佛教规定,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
⑥谈空:谈论佛教义理。空,佛教以诸法无实性谓空,与“有”相对。此泛指佛理。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持戒:遵行戒律。
⑦心地:佛教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心地观经》卷八:“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看:《全唐诗》下注:“一作知。”
李颀有《赠陈章甫》诗写于洛阳,此诗的写作地点也应在洛阳。高适有《罢职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称“乾元元年五月太子(少)詹事御史中丞高适……我辞淮楚,将赴伊洛,途出兹邦,悲缠旧郭。”彭兰以诗云“避暑投僧家”非应有道科及任职封丘时事,而为任太子少詹事时;另由“驾车出人境”句可知,高适此时定居洛阳,且出入有车应在太子少詹事任上。故系于乾元元年(758)夏。
此诗首二句点明处境、季节,“人境”用陶潜“结庐在人境”语,此时诗人定居洛阳,因暑热而投开善寺借居。“徘徊”四句写群公于开善寺赏景、读经、饮茶之乐。“知君”以下六句致意陈十六,住处邻近佛寺,了悟佛道虽然未披袈裟,实则通晓佛理、遵循戒律,有如出家。
《唐诗归》:二语名士清课。(“饮酒”句下)接处用“所未”“则是”字,甚奇。(“则是”句下)如别入万壑矣。(“相看”句下)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