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3:14
《后庭花·清溪一叶舟》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写一群美丽纯洁的农家少女荡舟在清清的河水中,唱着渔家歌谣,歌声飞入荷花丛中,惊起了一群栖息的水鸟;接着风雨欲来,采莲少女却处乱不惊,从容不迫地采下一茎绿荷叶戴在头上作雨具,返舟归家。作者以白描手法描绘水乡一个偶然小景,清雅疏淡,别有神韵,犹如一幅随意点染的水墨画。全曲纯然写景,无一句写情,却令人满心意绪,有出尘之感。
【仙吕⑴】后庭花⑵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⑶。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⑷。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⑸。
⑴仙吕:宫调名。仙吕宫是元曲常用宫调。
⑵后庭花:曲牌名。入“仙吕宫”,小令、套数兼用。全曲七句五韵,句式为五、五、五、五、三、四、五。
⑶芙蓉:指木芙蓉。
⑷起暮鸥:惊起暮色中的鸥鹭。
⑸休:语尾助词,无实义。
清澈的溪水之上,泛着一叶扁舟,木芙蓉开满两岸,点缀着风景如画的清秋。谁家的采莲女,唱起婉转动听的歌儿,惊起暮色中的水鸥。忽然,那天边的乱云,带来疾风骤雨,采莲女以荷叶遮头,匆匆忙忙踏上回家的路。
赵孟頫出身宋朝宗室,宋亡后虽出仕元朝,然故国之思与归隐之志,在其心中缠结了一生。其诗《罪出》(“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与《和姚子敬韵》(“重嗟出处寸心违”)皆此种情思之流露。赵孟頫之画,也往往寄托了此种情思。张羽《题鹊华秋色图》诗云:“吴侬白头不归去,不如掩卷听春雨。”张光弼《赵松雪苕溪清远图》诗云:“吴兴元是水精官,楼阁溪山罨画中”“当时乐事谁能见,此日王孙自不同。”可以即证。赵孟頫此首小令即其平生那一份情意缠结的曲折体现。
此首小令,纯然写景,不着情语,而作者的秋意、暮感、愁思,尤其归去之意识,则在写景中自然流露。因赵孟頫精通诗画音乐,他的散曲中常有画入境。这支小令,就宛如一幅水乡秋暝图。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一湾清溪,荡出一叶轻舟,两岸荷塘,盛开满目荷花。这一层境象,以幽静胜。秋之一字,还带出了一抹淡淡的秋意。“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采菱女承一叶轻舟而来,暮鸥承两岸芙蓉而来。谁家采菱女儿,唱起一曲清歌,歌声飞扬,惊起了向暮栖息的白鸥。这一层境象,以生动胜。暮之一字,亦暗承上文秋字,透出一份退暮之感。以上半幅,境象极幽美,虽说静中有动,可这清歌之妙发暮鸥之飞起,皆是一片天然之韵律,愈增幽美之感。接下来,“乱云愁”句,笔势陡然直转。霎时间,乱云密布,预示着大风雨即将来临。愁之一字,上承秋字、暮字,下得颇有份量。不过,采菱女儿倒并不愁风雨,这个愁字,实是透露出作者自己心灵中一刹那间的悸动。“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密布的乱云,霎时化作扑面的风雨,水天暮雨茫茫,采菱女儿这时摘了荷叶,戴在头上,打桨归去了。这一情节,在采菱女儿自己,不过是寻常小事,而在作者心目中,却别有一份真趣。这,显然是为作者所神往的。结笔情韵悠然不尽,使人为之意远。归去休三字,可以理解为描述采菱女归去了,也可以理解为采菱女互相呼唤归去吧,承上文秋、暮、愁一线意脉而下,还不妨理解为发自作者心灵深层的呼唤,它似乎意味着作者自己种希企有所归宿的潜伏意识。
赵孟頫与唐代诗人王维,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本来都是精通诗画音乐的艺术家,两人生平也都有一份希企归隐的情意缠结。王维所作《山居秋暝》诗,意境与赵孟頫此首小令相通。两人的作品,都描绘幽美入画的山水自然,赞美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所不同的是,王诗结联直接写出归宿的意愿,而赵孟頫小令则含而不露,只是“归去休”三字作了点暗示。
这首小令可谓诗中有画。全幅造境,以水为主。清溪、芙蓉、暮鸥、小舟、采菱女,皆水乡景色、水乡风情。造境得力于水,故灵秀清逸。这风格特色正与赵孟頫山水画风相通。由于全曲纯是写景,不着情语,故含蓄淡远,尤有神韵。在元代散曲众多的言情必尽之作中,这首小令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说是以诗为曲,即以唐诗之法而为元人散曲。
明末清初戏曲文学作家万树:“此即《西厢·衬残红》一曲也。‘带’字是衬字。若论曲调,则此词之‘清溪一叶舟’平仄为正,而秋涧之‘绿树远连洲’不合也。‘菱’字,亦宜用仄。”(《词律》卷四)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赵兴勤:“‘戴荷叶归去休’,生动俏皮,画面感极强,使人眼前出现采菱女头顶荷叶、匆忙躲雨的曼妙身影,给整首曲子注入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全注新译精讲丛书·元曲三百首》)
赵孟頫(1254—1322),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宋末为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后,经程钜夫推荐,官刑部主事,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卒赠魏国公,谥文敏。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乃元代画坛领袖。有《松雪斋文集》。《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