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0 11:47
后浪最早出现于宋代刘斧编撰的《青琐高议》:“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明代的《增广贤文》中也曾记载:“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古训自出现后,一直被用来比喻人或事物不断发展更迭,新陈代谢。由此,“后浪”也就具备了两层含义:
其一,“后浪”概念本身就暗含着其与“前浪”之间的竞争与替代关系。“浪”意味着大势所趋,“后浪”冲击和取代“前浪”是一个非人为和不可控的自然过程。“后浪”与“前浪”之间具有天然的竞争性,“前”和“后”看似是时间概念,但其本质上是一种流动的空间概念。“后浪”一词的本意强调的不是简单的时间先后,而是对原有位置的侵占和替换,是一种空间上的抢夺,一种对有限生存资源的觊觎,一种威胁话语。
其二,“后浪”是一种集体现象,它意味着汹涌而来和成群结队,指一个庞大的群体和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
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短视频《后浪》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舆论焦点。视频中,演员何冰激情演讲,以“后浪”称呼新一代青年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认可与赞美,引起各界热议,“后浪”红极一时。“后浪”,本意指晚辈,大致是指90后、00后。后来于部分网络论坛,也延伸为代指相对于中国几亿普通青年而言生活品质比较优越,拥有大家所羡慕的诸多自由选择选权利的富有家庭中的青年群体。
前段时间有关“后浪”的话题火爆网络,新生代的年轻人备受关注。(《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5月23日)
当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掌握着对流行音乐的话语权时,如果不正视“年龄壁垒”这个问题,仍旧被过去行业运作思维以及旧日荣光左右自己对当下环境的判断,就会忽视正在发生的变化,让“后浪”散发的光芒被“前浪”的视线盲区所遮蔽。(《文汇报》2020年10月14日)
后浪奔涌源于担当。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湖北省宜昌市应届大学毕业生邵帅作为志愿者来到火神山医院。看到从四面八方义无反顾驰援武汉的迷彩身影,看到患者及群众对军人的依恋和信赖,“那一刻,我特别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脱下防护服,穿上绿军装,如今的邵帅已成为一名光荣的空降兵战士。(法制网2020年12月30日)
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北京大学启动。启动仪式上,依次展开的“点亮理想之灯”“笃立鸿鹄之志”“激扬青春梦想”三个篇章,为站在人生毕业之季与党的百年华诞完美交汇点上的“后浪”青年们上了一场思政大课。(泰州新闻网2021年6月22日)
2020年11月8日,后浪被《青年文摘》评选为“2020十大网络热词”。
2020年12月4日,该词被《咬文嚼字》编辑部评为“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
一味礼赞“后浪”,其实也是在呈现“标准”答案,这种“标准”,恰恰是“年轻”的对立面。无论是“年轻人一无是处”,还是“你们都是对的,听你们的”,其实骨子里都有一种傲慢,而不是平等意义上的理解和对话。“你们都是对的”,并不是一个“前浪”面对“后浪”理想的态度。鲁迅有一个“黑暗的闸门”的比喻,他认为老一辈应该用肩膀扛住“黑暗的闸门”,放年轻人一条生路。这个比喻,更触动人心的是对自身的看法。老一代有局限,但是也要努力,才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好条件。中年人不需要装作向年轻人学习,也不需要教他们做人,只需要各自努力,去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这才是对“后浪”最好的态度。大家一起奔涌吧,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都思考一下“何为青年”。(《新京报》 评)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青年不想被代表,“少部分人的优越并不代表我们”;有的青年不想被定义,“青年人不需要中年人代表他们发声”。后浪该如何定义仍然悬而未决,可能在每一位青年的一言一行中。(《齐鲁晚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