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5 16:32
牛津字典把“后真相”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之下,“后真相”一词的使用率急遽上升2000%。
“后真相”的“后”,是因为真实与否已经降低到了次要位置,不同的人群只选择相信符合他们各自偏好的信息。而随着2018 年《卫报》等媒体对剑桥分析公司大规模操控网络舆论的曝光,外部权力肆意介入传播过程并操控网民态度的事实几乎淹没了所有对社交媒体的积极期盼。8000 多万脸书用户的数据被非法获取并导入大数据模型分析,进而根据分析结果投放相应信息以控制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后真相”概念的本意或许会获得些许启发。与“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宣传操控”等话题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后真相”并不强调信息准确与否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舆论分裂和极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他们更愿意接受的信息,并将其当做“真相”。可见,问题的关键症结不在于传播过程之中,而在于传播过程开始之前的情绪和立场。
科瓦奇等学者在《真相》一书中,提出以下六步去识别真相:
第一步,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
第二步,信息完整吗? 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
第三步,信源是谁/什么? 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
第四步,提供了什么证据? 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
第五步,其他可能性的解释或理解是什么?
第六步, 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英国脱欧是2016年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主张脱欧的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然而十分有效的口号: “夺回控制权。”英国人不分阶层和代际差异被打动,因为每个人都抱持把钱从布鲁塞尔拿回来并投入国民健康系统的想法。为了在全民公决中获胜,脱欧阵营不惜谎称英国每周要向欧盟支付3.5亿英镑(合5.1亿美元) 。虽然众多事实核查者指出该数字为虚构,依然不妨碍它被刷在活动的大巴上,四处揽票。在英国全民公决结束之际,很少有人能够预测到美国人会愚鲁到选举唐纳德°E特朗普为总统。这个前真人秀明星过于耸人听闻,过于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过于无视真相,难以想象美国人民会把他送进白宫。然而在自我标榜为“脱欧先生”之后,这位喜欢发推特的商业大亨没有令人失望: 所有人,请向特朗普总统脱帽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