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尔基山墓

更新时间:2024-05-30 20:33

吐尔基山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茂道吐苏木大吐尔基山东南麓的山坡上,是辽代一贵族契丹族女性墓,发现于2003年2月。

历史沿革

2003年2月,吐尔基山采石矿的工人们在挖坑道时,发现了这处辽朝墓葬。同年3月至5月,通辽市博物馆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吐尔基山墓进行发掘。

遗址特点

吐尔基山墓为石室墓,由墓道、天井、甬道、墓室及耳室组成。

墓道为长斜坡墓道,长40.9米。两壁用打磨过的石块垒砌,残高约11米。石块间用黑胶泥黏合,外侧亦抹有黑胶泥。墓道内堆积有大量石块。靠近墓门部分抹有白灰面,北壁及墓门上方有壁画,均采用白描手法,用黑线勾勒出猛兽形象。南壁有绘制壁画痕迹。靠近墓门处有八层垒砌的青砖。墓门为长方形,由一块封门石封堵。墓门与墓室之间由甬道连接。

天井直径1.78米,上面绘有太阳及月亮图案。太阳为红色,中间用黑色绘一只飞鸟;月亮轮廓用墨线勾勒,中间绘一棵桂树及玉兔。

墓室四壁抹有白灰,并有红、黑两色壁画。主室地面上有脱落的铜镜。葬具位于墓室内,靠近墓室墙壁摆放,有彩绘木棺、内棺及棺床。彩绘木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外表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凤以及部分牡丹花叶子为贴金。棺体上有大量鎏金铜泡钉,两侧各有三个大的鎏金铜衔环兽首,四周悬挂大量鎏金铜铃。在棺盖顶部还有三个葫芦形鎏金铜饰件,下面有鎏金铜花瓣纹圆座。棺首有一个小门,门上有铜锁,锁上悬挂钥匙。门两侧为窗户。在门、窗之间各站立一位男性侍者。侍者面部丰满,身穿传统契丹赭色长袍,长袍上有贴金团花或禽鸟图案,手持骨朵,面向小门而立。外棺内有内棺,棺盖正面有三个贴金团龙纹图案,棺两侧各有一对贴金飞凤图案,神态生动。内外棺之间夹有丝织品。棺床为须弥座式,外表彩绘。共有八层,上部有栏杆,首部开门。栏杆上装饰有六只蹲坐的鎏金铜狮子,棺首四只,棺尾二只。栏杆下装饰有上下两排铜铃。棺床外面中间有六组贴金对凤纹,凤对首展翅飞翔,周边饰有云纹图案,有的对凤中间饰火珠纹。棺床前部有通往地面的彩绘木桥,与彩绘木棺前端小门相对。墓主人平躺在内棺中,全身盖有丝织品,头戴有棉帽,内有金箍状冠,梳两根辫子,盘于头顶,外面还包有贴金纹饰的丝织品,外罩一金箍,上面饰花鸟纹。头顶部有鎏金银牌,牌饰上錾刻鱼子地牡丹图案,下面五串流苏,每串又有七个小饰件。耳上带摩羯形嵌宝石金耳坠,颈部挂三条由玛瑙、黑水晶、镂空金球串成的带香囊的项链。身穿11层丝质衣服,外面六件带袖,左衽,系如意扣,里面五件为无袖罗裙,上面绣有精美图案,在第七层一件保存完好的罗裙上发现了带有晚唐风格的对凤图案。双手戴有手套,外面戴金戒指,左手三个,右手两个,有的戒指为玛瑙面,上伏金蟾状瑞兽,瑞兽背部镶嵌有绿松石。手臂上有龙首金镯、玛瑙手链。腰部有两件荷包,腿部有两个针线包,两肩上各有一块圆形金银饰牌。圆形金牌饰上錾刻三足乌、祥云图案,象征太阳。圆形银牌饰上錾刻嫦娥、桂树、玉兔图案,象征月亮,这与墓室顶部发现的绘有日月图案的壁画如同一辙。脚和膝盖部位有铜铃,左脚边有缠绕非常整齐的鞭子。另外,在棺内还发现有大量水银。棺床前置有漆案,上面摆放着金银器、玻璃器、漆器等。漆盒有贴银、贴金或包银装饰。

文物遗存

吐尔基山墓内出土大量珍贵遗物,这些遗物主要出土在主室内,其次是内棺中,有金器、银器、铜器、漆器、木器、铁器、马具、丝织品,以及玳瑁器、玛瑙器、水晶器、玻璃器等。出土器物中乐器类或与乐舞有关的占有较大比例。左耳室出土了一些瓷器、银器和漆器,右耳室只出土了一些烧骨和一铁柄银铛。

历史文化

根据对吐尔基山墓彩棺中主人的骨盆、头骨、牙齿、椎骨、耻骨联合面、肢骨的检测分析,墓主人为女性,属于北亚蒙古人种,身高约159厘米,年龄在30~35岁之间。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分析,墓主人为辽代早期人。从墓主人随葬的华丽服饰、贴金彩绘木棺、大量金银器和珍贵玻璃器皿等可以看出,墓主人是一位身份高贵的契丹族女性。

文物价值

吐尔基山墓证明了科尔沁草原上在辽王朝时期拥有灿烂的大辽文化;还证明了契丹人与其他民族和地区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的频繁,特别是与中原文化联系紧密。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尔基山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吐尔基山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茂道吐苏木大吐尔基山东南麓的山坡上。

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内自驾,大概139千米的路程,途经新鲁高速、大广高速,需要2小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