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9 23:48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西南,地处祁连山北麓,主要分布于武威南山区冰沟河与大水河中下游北岸的山岗之上。近年来,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组建了吐谷浑考古项目组,对该墓葬群展开了持续的考古及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
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分为以慕容智墓等为代表的岔山村区(大可汗陵区)、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等为代表的青咀-喇嘛湾区(阳晖谷陵区)和以党氏墓等为代表的长岭-马场滩区(白杨山陵区)三大陵区。
墓群整体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和“牛岗僻壤、马鬣开坟”“地踞龙堆”的墓葬选址特征。墓葬均具有唐早中期中原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基本特征,以唐代葬制为主,兼有吐谷浑、吐蕃、北方草原等文化因素。
2019年,项目组发掘了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该墓为带长斜坡墓道的单室砖室墓,是目前发现唯一保存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
墓内出土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包括武士俑、镇墓兽等镇墓神煞俑;骑马俑、风帽俑、文官俑等出行仪仗俑群;狗、羊、鸡、猪等家畜家禽俑;木质列戟屋、叉、排箫等模型器具;木质胡床、六曲屏风、木质床榻等生活实用器及随葬明器;铁甲胄、金银马具、弓、胡禄等成套武器装备。其中如胡床、大型床榻、六曲屏风、列戟屋模型、成套武备等,皆为国内同时期相关文物首次或罕见发现。甬道正中出土《慕容智墓志》一合,墓志首次提及武威南山区“大可汗陵”的存在,墓志左侧面还刻有两行利用汉字偏旁部首合成的文字,初步判断为吐谷浑本民族文字。该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后期吐谷浑王族谱系、葬制葬俗等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是吐谷浑墓葬考古的重大发现。
2020年,项目组对冰沟河与大水河中下游地区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面积400平方千米,确认吐谷浑王族墓葬共计23座。同时整合国内多家单位资源,对慕容墓出土棺木进行了实验室清理。慕容智墓棺木保存完整,棺内见人骨一具,仰身直肢。墓主身着朝服,头枕鸡鸣枕,挽髻,戴幞头,头套金质下颌托,面罩丝织覆面,腰束嵌金蹀躞带,身前放置象牙笏板,盖丝质敛衾,身旁放置有盘、碗、勺、胡瓶等金银餐饮器具;笔、墨、纸等文房用具;漆奁、铜镜及镜衣、粉盒、木梳、骨簪等梳妆用具;嵌金匕首、豹皮弓韬、贴金花漆木胡禄、箭等武器装备。墓主身着丝织衣物多达十四层,包括绢、绮、绫、锦、罗、纱、缂丝等丝织品种类兼备;团窠纹、对狮纹、翼马纹、对鹿纹、孔雀纹、麒麟纹等丝织品纹样兼备;夹缬、扎染、刺绣等丝织品制作工艺兼备。棺内出土如白葡萄酒、笔墨纸、种类多样的丝织品等文物,也为国内外罕见。
2021年,项目组对新发现的天祝县祁连镇长岭-马场滩区3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600平方米。3座墓葬均为带斜坡墓道的单室砖室墓,其中马场滩M1还附带一侧室,甚为独特。墓道内均殉有整马,1-3匹不等,墓室均遭盗掘,顶部坍塌,北侧设砖砌棺床,共出土各类文物290余件。
从马场滩M2出土的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冯翊郡太夫人党氏墓志》可知,该处墓群为唐早中期吐谷浑蓬子氏家族墓地。此次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墓群的文化内涵,廓清了墓群的基本布局。墓志中有关吐谷浑蓬子氏的记载,对研究吐谷浑史、唐代军事建制,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唐蕃战争、延州阁门府及“安塞军”的来源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该墓群的发现使我们能够从文字和实物层面,生动揭示吐谷浑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并从中窥见归唐吐谷浑人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典型案例,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学术支撑。
2022年3月31日,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
2022年4月,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