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潜

更新时间:2022-12-05 18:10

向海潜(1888~1974),字松坡,大冶县大冶镇人。家贫,年少离家至武汉投新军,后入陆军小学堂,素与会党接近。宣统年间,在武昌组织群英会,大量吸收会党。后并入共进会,与同乡黄申芗在学兵中发展会员。1910年,黄因联合会党反清事泄,逃离武汉,向代黄行事。辛亥武昌起义后任参谋。1912年2月27日,与黄申芗等以群英会为基础,策动军人“倒孙(孙武)”,事后走沪。后参加反袁斗争,发展会党势力。讨袁战争中,奉命镇守江阴城。失败后随孙中山去日本,参加中华革命党。旋回武汉,致力于发展会党势力,后曾参与驱逐军阀王占元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往来川沪间从事会党活动。1940年去桂林,任李济深高级顾问。派人在上海“开山堂”,掩护留沪兄弟。1946年至上海,组织“洪兴协会中国建设协会“,为理事长。上海解放前夕举家被裹挟香港,1974年逝世。

人物生平

向海潜,字松坡,大冶镇和平街人,生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8年)正月二十日。少家贫,年15即离家去汉参军,入满清陆军小学堂,军籍为第八镇步队第三十二标正兵。辛亥革命后,向海潜历任湖北省都督府参谋、武昌卫戌司令、湖北军务司次长、江苏讨袁(袁世凯)军总参谋长、广州大元帅府援鄂第二混成旅旅长,湘鄂联军总指挥、大元帅府军事委员,湘军援鄂鄂省自治军左翼总指挥、鄂北绥靖处第五路军司令、革命军三十三军第一路军司令、江苏漂水县公安司令兼公安总团团长、江苏省水陆公安管理处次长,漂水、漂阳、高搞联防区区长等职。

创立会党

向海潜喜欢与进步会党接近,认为要推翻清政府,必须组织起来。宣统年间,他在武昌组织“群英会”,仿《水浒》梁山泊故事,基本会员为一百零八人,但实际不止此数。当时的文学社刘复基很赞同并支持他组织群英会这一行动,认为运用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大量结纳会党,对革命非常有利。群英会吸引了大量会党参加。后来群英会并入共进会,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

向海潜与辛亥革命另一将领黄申芗感情特别深厚,对黄总是言听计从,情同手足。向对黄感情如此深厚,其原因有三:一因黄申梦是大冶还地桥人,有同乡情谊;二是黄申芗能文善诗词,能说会道。向认为黄的才能优于自己。三因黄申芗也是陆军小学堂的学兵,与向海潜同一军籍。黄申芗在学兵中串连发展“共进会”他采用联络帮会的方式,即先换帖子结拜兄弟,再逐渐灌输革命思想,最后填写入会志愿书。

由于向海潜高度信任黄申芗,故自愿将自己组织的群英会与黄申芗的共进会合并,仍称共进会。1910年,黄申芗因联络会党,反抗清军镇压饥民事泄密,清政府指名捉拿黄申莎,黄被迫离汉,共进会由向海潜领导。

投身革命

武昌首义前,向海潜负责与炮队联络;起义时,他率领一些同志攻打汉口,火烧华景街,为武昌起义胜利立下了战功。鄂都督府成立后,他担任参谋兼卫戌司令,但他对会党的联络仍不放松,并在军队中开展活动。1911年9月间,他以参谋的名义到湖南联络会党。先用军队组织的名义部勒会党,继以会党方式团结军队,因为部队中特别是一些下级军官中不少是不同组织的革命同志和会党分子。

向海潜善于团结同志,深受周围同志的爱戴,因而他拥有相当大的一股潜在的湘鄂一带的会党势力。他作战勇敢,多次荣立战功,并荣获勋章数枚,当时的社会各界著名人士联名赠给他一把“万民伞”。

1912年2月27日,武昌一部份军人密谋推倒共进会创始人之一、军务部部长孙武的“倒孙之变”,黄申芗、向海潜及其会党组织起了主导作用。

1913年,孙武从日本东京回国,在汉口华景街设立会党总机关,孙武知道黄申芗、向海潜与湖南会党的关系密切,托人与黄。向取得联系。黄、向误以为孙武是孙文之弟,就联名推荐他担任了军务部部长。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总统大权后,一心想复辟帝制当皇帝,黎元洪为了保持既得的副总统和湖北都督的职位,就倒向袁世凯,与革命党人为敌。袁世凯与黎元洪互相勾结,拉拢孙武作帮手,孙武则积极为袁、黎举旗呐喊,四处奔走,他组织“民社”,让黎元洪担任理事长,自己副之。并创办《民声日报》,公开亮出了打击同盟会的旗帜,于是在武昌发生了黄申梦驱逐孙武的“倒孙事件”,为推翻黎元洪作准备。湖北军政府根据倒孙暴动者提出的要求,撤销了孙武的军务部部长的职务。这次倒孙暴动,是由共进会联合武昌教导团、毕血会、将校补充团、学生军以及武昌城内民军等在向海潜、黄申芗的领导下举行的。发动时,先由向海潜打响第一枪作号令。暴动者规定:没有黄大哥和向大哥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自由行动!

倒孙事败后,大批掌了军权的革命党人被解除了军职,黄甲梦被追出国,向海潜也随之离汉去沪。这次“倒孙之变”是反袁斗争的组成部分,事虽败,但向海潜矢志不渝,继续参加了一系列的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以及反对段之贵、王占元对湖北人民残酷统治的斗争。由于向海潜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在反对段、王的斗争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并在斗争中不断地发展了会党组织。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向海潜和黄申兹一同去日本,和其他同志一起加入了同盟会。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概,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发动了讨伐袁世凯的战争。孙中山先生命令向海潜率军镇守江阴城,军事失利,人员伤亡惨重。有人建议弃城救人,保存实力,向海潜钉截铁地回答:“人在城在,人亡城亡,就是只剩下一兵一卒,也不能弃城逃走!”孙中山先生闻讯后,急电令其撤退,并说:“我宁可失去江阴要塞,也不可失去向海潜一人!”袁世凯则恨透了向海潜,曾以白银十万两,捉拿活的向海潜。足见向将军作战勇敢,深得孙中山先生的器重,敌人为之恐惧。讨袁失败,向随孙中山去日本活动,与在日本的中华革命党人一道,继续举起反对袁世凯的旗帜。

创立五圣山

1923年朱卓文、梅光培、明德、向海潜、张子廉等五人在上海共同开立洪门五圣山,下分仁文、义衡、礼德、智松、信廉五堂,五人分任各堂山主,推向海潜为总山主,想以上海为基地为洪门打开局面。

五圣山的政治倾向是靠拢国民党,反对北洋军阀的。向海潜、张子廉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张子廉在辛亥革命后自杭州迁至上海经营三友实业社、三星棉纺厂等企业。朱卓文、梅光培二人长期在孙中山左右工作。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朱卓文即在美国结识了孙中山, 二次革命前曾接受孙中山的指令赴南京不顾一切地运动江苏陆军第 八师中下级军官率部起事。但孙中山去世后,朱卓文却对继承孙中山遗志、实际负责广东国民政府的廖仲恺极为不满和仇视。朱卓 和胡汉民、胡毅生兄弟勾结一气,密谋暗杀廖仲恺,“他们最初组织一个俱乐部叫文华堂,天天在这里作破坏国民政府的事”。1925年8月20日,朱卓文指使暴徒陈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口刺 杀廖仲恺。梅光培是刺廖案的嫌疑犯,梅在受审时确认凶手所用的手枪是朱卓文的,但当粤军总司令部派兵围捕朱卓文时,朱已雇乘电船逃往南海乡下去了。朱卓文、胡汉民用来暗杀廖仲恺的黑社会势力是否与五圣山的仁文堂、义衡堂有关目前还不清楚,但朱卓文、梅光培身为五圣山山主,在开山不久即采取暗杀手段除掉国民党左派领袖,为五圣山抹上了不光彩的第一笔。

五圣山在建立后遭到了上海青帮势力的箝制和排挤,仅在上海各大寺院的住持、当家和尚及少数国民党军政人员中发展了一些成员。向海潜长时间局限在上海方浜路祥茂里一筹莫展。

向将军长期以湖北为中心,发展洪门组织,到抗日战争爆发时,上至四川,下达江浙,无处不是向海潜的势力范围,所属兄弟尤以国民党军队人员为多,李济深曾是向海潜的山堂会办。1940年,向担任国民党中央革命委员会的高级顾问,参与李济深的反对蒋介石活动而被蒋政权通辑。这时向仍在桂林担任李济深的高级顾问,后经人从中疏通、调解,蒋政府取消了对向的通辑令,并由蒋介石出面,给了他一个“动员委员会常务委员”的头衔,给月薪光洋三百元,用以“锁住”向海潜。名义上是“照顾”他,实则是怕向海潜再“捣乱”。

向虽“官高禄厚”,但仍忧国忧民,不愿过清闲生活。派王惠民去上海“开山堂””,发展帮会势力,以掩护留沪的革命党人。并向蒋介石申请,要求到敌后参加抗日游击战争。蒋恐其真抗日或别有图谋,未予批准。于是向一方面以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常委的身份,号召青年学生北上抗田,一方面大办企业,以实业救国。如合资筹办贵阳群伦实业公司、桂林西南机械工厂、武汉大川轮运公司、汉口妇女缝纫合作社、上海华北股份烟草公司杭州分公司等,他都担任董事长或名誉董事长的职务。

反对内战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向海潜由重庆回上海办理洪门复员,组织上海市协社、洪兴“协会,均自任理事长。又会合上海市各帮会领商议联合。有人提议组党,向则主张组会而不组党。经过协商,成立了“中国新社会建设协会”,向海潜被推选为理事长,徐宽任干事长,聘任章士钊为秘书长。这时,陆军中将樊崧甫撰写了一份《反对内战宣言》,要以“中国新社会建设协会”的名义发表。因措词强硬,不利团结,为了和平,向海潜说服了大家,没有发表。但同意与李济深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合作,因为“民革”是反对内战,主张国共合作,共同建设新国家的。

上海解放前夕,向海潜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黑名单中,由特务将其本人、家属强行押上飞机送往香港。全国解放以后,向海潜派袁良驺到上海、北京,分别向陈毅董必武李济深沈钧儒张执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递交信件,表示拥护人民政府,但这时的向海潜已失去人身自由,不能有所作为了。1974年9月7日病逝于香港,终年86岁。向在海外之家迁居台湾省,向老将军的骨灰移葬于台北市郊,立有向氏夫妇合莹的墓碑。

亲属成员

向将军有两子,长子铁铮,曾任武汉钢铁公司干部;长孙柏林,将军在世时给取名为少铮;孙女琼玲;曾孙女向凯、曾孙儿向往均在湖北鄂州市的武钢程潮铁矿。铁铮夫妇已退休,生活悟静闲适。据铁铮介绍:1949年上海一解放,华北军政委员会就登报寻找向老将军遗落在上海的铁铮夫妇,他俩要求回湖北老籍,组织上代为联系,让他们回到了汉口.

1951年,中南军政委员会负责人张执一接见了向铁铮,安排他到中南第二工程公司工作。随着二公司改为华中钢铁公司筹备处和武钢后,铁铮就成为武钢的一名干部了。武钢的党政领导对向老将军之子铁铮非常关心,千方百计地将他的妻子调来武钢。铁铮之女琼玲在青山工作,已添了外孙;子柏林也有了一子一女,祖孙三代,一家六口,其乐融融。

次子榕铮,后居台湾省,曾任台北市法院法官,孙女慈贤、孙儿士贤、近贤均在台北生活,已与大陆亲人通了信。榕铮在给家中的来信里追述说:“老人在世时,常抚鹰长叹,老泪潜然,时时挂念铁铮夫妇。并叮嘱榕铮:当他谢世之后,一定要将骨灰移置故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