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9 23:24
向西村是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下辖村。位于南湖街道西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千米。南与香港一河之隔。相邻自然村有罗湖村,东门街道湖贝村、赛龙村,黄贝街道黄贝岭村。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张姓先祖从大鹏迁移至此,繁衍发展而形成。
建村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深圳镇;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1961年,属南头区附城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附城公社;1983年,属罗湖区南湖街道向西行政村;1992年属罗湖区南湖街道向西社区。
改革开放前,村民世代以务农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花生等。当时耕地约2500亩,在香港新界的土地有200多亩,一百多年来都有过境耕作的习惯。也有少部分人养鱼、种菜。现村集体经济主要为厂房出租、物业管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村集体经济分红、工资性收入等。
村民主要有张姓、杜姓、林姓。据《深圳清河堂向西张氏族谱》记载,张姓族人为汉留侯张良及唐宰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裔,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至三十二年(1162年),从福建福清县迁移至广东东莞大塘下,为东莞始祖;八世祖张梧峰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东莞迁至深圳大鹏,为深圳始祖;明成化二年其后裔从大鹏迁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1400人,其中男性720人,女性680人;80岁以上20人,最年长者95岁(女);海外留学约10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10000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约100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约30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归侨约50人。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已经全部拆除。现存爱月张公祠,始建于清代,重建于2002年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
村中存有《深圳清河堂向西张氏族谱》,由向西村重修族谱编辑委员会于2004年纂修。
该村有添丁点灯习俗,正月初九为该村祠堂点灯日,礼生负责唱礼,新添男丁的家长敬酒和敬茶等,并将男丁名字和出生日期登记在族谱内。
娶媳妇拜祠堂习俗形成于明朝。通常新娘妇进门要先到祠堂拜祭,由该村礼生读祭文,新郎和新娘跪拜祖先,当礼生读完祭文后,新郎和新娘会在礼生的指示下敬酒和敬茶。同时由负责唱礼的礼生讲述谁家娶媳妇和媳妇的姓名、出生日期及籍贯,并把资料记入族谱。春、秋祭祖,即清明及重阳的祭祖活动。过去临近清明节,村民会举行春祭,除了祭祀扫墓外,家家户户都要做祭品清明仔,一种味道可口的点心,是用糯米和鸡屎藤一齐播成粉,加上油、盐、糖、花生等材料制成,放在蓝蕉叶或杏叶上蒸熟,可食用和用作祭品。同时,每家每户用桃枝和新鲜的蒜苗粘上清明仔挂在门两边。清明节前后3天,家家户户都上山采摘草药制作咸茶(又称为清明茶)。如今,更多人将其作为踏青节、孝亲节。
每年重阳节后举行大型秋祭,第一个周日,向西、水贝、湖贝3个村的村民到香港南涌拜祭张玉轩太祖,并在山上品尝香港新界的大盆菜。第二个周日到大鹏湾华侨墓园拜祭太婆。过去每年重阳节秋祭时,年轻人必须半夜开始准备,自带午餐(一般是用米饭包着用盐腌制的鸡鸭肾做成的饭团)前往祖先墓地拜祭。族长、房长和长辈们可以坐轿上山,60岁以下的男性村民就要半夜起床步行上山。拜祭完毕,60岁以上的长辈可以在山上吃盆菜,其他人走路回到祠堂就可以分得一块猪肉和一块上肉以及一毫钱。族长可多分一个猪头,房长可多分一只猪脚。
该村地处罗湖商业贸易繁华的中心地带,东连南极路,南接春风路,西临东门南路,北临深南东路。20世纪60年代未通电,70年代初通自来水,80年代通电话、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通互联网。村里有康体健身室、向西海外联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