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9 14:22
吕不韦墓,战国时期秦相国吕不韦的墓冢,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首阳山镇(洛阳市东约20公里的偃师区南蔡庄大冢头村东)。公元前235年吕不韦在流放途中自杀。据《史记集解》记载:“吕不韦冢在河南洛阳北邙道西大冢是也。民传言吕母冢。不韦妻先葬,故其冢名吕母也。”吕不韦服毒身死,宾客虽多,但葬埋北邙山匆匆忙忙。即使如此草率,还受到秦王政的追究。民间流传今大冢头村的“吕候冢”,是吕不韦与妻子的合葬墓。总的说来,洛阳成周城一带是吕不韦的最后归宿地,明清《偃师县志》各种版本,都称今首阳山镇大冢头村的大冢是吕不韦墓。
河南省偃师区首阳山镇有一大冢头村,因秦相国吕不韦的墓冢在村边而得名。冢顶过去有房屋数十间,驻扎过镇公所、区干队,可知封土之高大。如今墓冢圈进偃师第一高中院内,虽已残损,仍存其岿然气势。1994年12月,首阳山镇为其立纪念碑一座,原西北大学校长、中国思想史研究所所长张岂之教授来偃讲学,参观了吕不韦墓冢并为吕不韦纪念碑奠基,并应偃师古都学会之请,撰写了《秦相国吕不韦墓碑记》,成为一处名人故迹。张岂之在文章中肯定了吕不韦的贡献,认为他“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历史人物”。吕不韦其人,因其极富传奇色彩的经历而为人们熟知,“奇货可居”、“一字千金”等成语都因他而来。他是一位睿智超群的商人、政治家,强秦立君、统一六国的功臣。《史记·吕不韦传》称:“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吕不韦经商的邯郸,时属赵国。”《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在秦国实行的政策理论化,也就是为秦王政设计的治国纲领。综合言之,《吕氏春秋》书应时代潮流,为即将来临之统一封建国家,提供理论基础。吕不韦乃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历史人物,值得纪念他。
吕不韦生前和死后,和当时的洛阳成周城有很密切的关系。吕不韦封地的官邸,就建筑在今偃师首阳山镇龙虎滩一带。秦亡后,项羽封死十八王之一“河南王申阳”,以及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初都洛阳,他们使用的大都是成周城一带吕不韦封地的建筑群。吕不韦服毒自杀后,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二年,文信候不韦死,窃葬。”又据《史记索隐》说:“其宾客数千人共葬于洛阳北邙山。”《史记集解》皇览曰:“吕不韦冢在河南洛阳北邙道西大冢是也。民传言吕母冢。不韦妻先葬,故其冢名吕母也。”民间流传今大冢头村的“吕候冢”,是吕不韦与妻子的合葬墓。总的说来,洛阳成周城一带是吕不韦的最后归宿地,明清《偃师县志》各种版本,都称今首阳山镇大冢头村的大冢是吕不韦墓,至今墓冢岿然,使人往往联想到二千年前那一幕幕复杂的政治争斗。据《魏书·地理志》载:阳翟有吕不韦墓,在县西三十里镇峰里三甲,今顺店毛吕、谷水河、眼明寺一带。秦王政十二年(前二三五)吕不韦自思难免秦王诛戮,服毒酒自杀。其宾客舍人“富葬”于洛阳北芒山,今河南偃帅县南祭庄乡大冢村东,有一很大土冢,相传即吕不韦墓。秦王下令,凡参与“窃葬”的宾客舍人,是晋人(指三晋,即韩、赵、魏国)的逐出秦国。
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在秦国都城咸阳传出了轰动一时的消息:权势显赫的秦国相邦(宰相)吕不韦把他主编的巨著《吕氏春秋》公布在咸阳市门,并悬赏“有谁能增改一个字,就赏予千金”。尽管重赏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却没有人敢出来改动一字。这时,吕不韦在秦国似乎是独一无二的“理论权威”了,权势达到了顶峰。可是谁曾料想,仅仅事过两年,吕不韦就被宣布与一起宫廷政变有牵连,被秦王政下令夺官,流放到蜀地去了。不久,吕不韦在流放途中自杀。吕不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少有的商人出身的大政治家。他是怎样登上政治舞台的?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作为?他又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遭到失败的?要讲清这些事实真的很难,为因留到今天的资料大多都只是传说。总起来看,吕不韦作为战国后期由分裂走向统一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他两任秦国相邦,主持朝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为秦统一准备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基础。他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为封建大一统的理.论作了新的探索。尽管他和秦始皇政见有所不同,又发生了激烈的权力冲突,但是事实说明秦始皇的统一与吕不韦的功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吕不韦作为一名由商人跃上政治舞台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固然表现了唯利是图、贪求权势的阶级历史局限性。但总其一生,他对秦统一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吕不韦(? 一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在赵都邯郸遇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决定做政治买卖,遂说动异人,并将赵姬赠给异人,然后花重金游说华阳夫人,使异人立为太子,继位后即庄襄王。吕不韦也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赵姬生的秦王政(秦始皇)年幼继位,吕被称为“仲父”,继任相国,食邑有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十二县、洛阳十万户。吕曾令门下宾客编著《吕氏春秋》二十余万言。秦王政亲理政务后,吕被免职,出居封地洛阳,不久被迁往蜀郡,忧惧自杀。据冢头村民传,秦始皇年幼时,吕不韦常常出入后宫,和始皇的母亲赵太后私通。始皇年长了,要从执掌国政的吕不韦手里夺权,就把吕的相国免了,让吕回封地居住。吕回到洛阳,太后忧念吕不韦,就把和吕的真相原原本本告诉了秦始皇。这秦始皇是个孝子,听完后立即派人赴洛,要招吕不韦重回京城咸阳,再享荣华。但钦差并不知真相,这吕不韦接到回京的圣旨后也不摸底细,心中忧愁,不知前途吉凶,想来想去,就寻了短见,自尽而亡。秦始皇听到亲生父亲的死讯,十分伤心,就下诏盛葬吕不韦,令天下各州都要往洛阳送洁净的炒土,以示天下都属父亲的;那土炒过又干又松,做封土时掏不成洞,如沙一般会塌滑,以防后人盗墓。墓里设计得也精巧。南蛮子盗宝时,曾掘开过洞口,但一打开墓道石门,里边如麦杆似的毒箭便密密麻麻飞出,伤人不少。盗墓人只好失望而去。村中长者回忆解放前冢直径尚有百米左右,冢上有大殿、厢房,做过镇公所、学校等,村民避兵盗时常躲在上面,解放后因殿房过旧欲塌拆毁。冢也被逐渐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