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02:51
吕大钧出身在一个官宦和书香门第之家。
北宋嘉祐二年(1059年),吕大钧中进士,被授予秦州(今甘肃天水)司理参军,后任延州(今陕西延安)监折博务、三原知县、后供(今福建福州)知县等职。
当被荐知泾阳时,父吕蕡病逝,他赶回奔丧。三年丧期满后,吕大钧自以为学识尚浅,于是他边辞官回到蓝田,开始传授张载学说,以“教化人才,变化风俗”为己任。
经过吕大钧多年努力,“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后来许多大臣都推举吕大钧为王宫教授,吕大钧不负重望,特写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论》献上,文中描绘了建立“外无异人,旁无四邻,无寇贼可御,无闾里可亲”的共和大家庭的构思。不久担任凤翔船务官和制改宣议郎等职。
元丰年间(1078-1080),时值宋朝用兵西夏,吕大钧是富延(今陕西富县至延安一带)转运司副使。一次,种谔率兵已出塞外,可军需还没有接上,转运使李稷恐受军法,打算回安定(今陕北王家堡一带)取粮草,就派吕大钧向种谔请示,种谔得知后,怒道:“吾受命将兵,安知粮道,万一不继,召稷来,与一剑耳。”吕大钧替李稷求情,种谔听了吕大钧的解释,表示理解,但嘴上却说:“君欲以此报稷,先稷受祸矣!”吕大钧生气地说:“你以为这些话就能吓倒我吗?我奉命前来向你请示,你把我杀了,我毫无怨言,惟恐你会因此而受过。”种谔见吕大钧刚直不阿,只好同意吕大钧的意见,这才允许李稷免受处置。时间不长,吕大钧就在任上病逝,时年五十二岁。
吕大钧和张载为同科进士,得知张载学识渊博,便第一个拜张载为师,随之带动关中学者趋向张载求学,一时横渠闻名于世,形成“关学之盛,不下洛学”的局面。很少有人能将张载所授的融会贯通,唯有吕大钧不畏人言,躬行儒家”仁爱“礼教,以先生法度为准绳,并能将所学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其父吕赍的丧事,吕大钧等活动中。坚决抛弃陈规陋习。张载是宋代理学大师,也是关学的创始人,而关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十分重视“礼”,强调“通经致用”“躬行礼教”。吕大钧将关学这个特点发扬光大。
吕大钧为人质厚刚正,重视礼仪,最大的贡献的就是改变以往“礼不下庶人”的传统,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推行礼仪,建立起中国最早的乡村自治制度。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全国推行保甲法。这种以国家权力直接控制乡村为目标的保甲法,遭到了苏轼、司马光等人的反对。但苏轼、司马光也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办法替代保甲法。在这个情形下,熙宁九年(1076年),吕大钧和他的兄弟,一起讨论,撰写了《吕氏乡约》一书,并在家乡蓝田建立乡约组织,以回应王安石的保甲法。
《吕氏乡约》主要提出 “德业相励,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章。经过推行,对改化关中风俗起到了实际功效,扭转了汉魏以来佛学盛行,造成儒家礼教衰败的混乱局面,起了决定性积极作用。
范育:①诚德君子。②君性纯厚易直,强明正亮,所行不二于心,所知不二于行。其学以孔子下学上达之心立其志,以孟子集义之功养其德,以颜子克己复礼之用厉其行,其要归之诚明不息,不为众人沮之而疑,小辨夺之而屈,势利劫之而回,知力穷之而止。其自任以圣贤之重如此。(《吕和叔墓表》)
张载高兴地说:“秦俗之化,和叔有力”。
程颐也称:“任道担当,其风力甚劲。”
《宋元学案·吕范诸儒学案》:于横渠为同年友,心悦而好之,遂执弟子礼,于是学者靡然知所趋向。横渠之教,以礼为先。先生条为乡约,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宋史》:大钧从张载学,能守其师说而践履之。居父丧,衰麻葬祭,一本于礼。后乃行于冠昏、膳饮、庆吊之间,节文粲然可观,关中化之。尤喜讲明井田兵制,谓治道必自此始,悉撰次为图籍,可见于用。虽皆本于载,而能自信力行,载每叹其勇为不可及。
吕大钧著作有《四书注》《诚德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论》等。
吕氏先祖为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
(以上参考资料)
《宋史·卷三百四十·列传第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