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3 03:53
吕达仁,1940年1月14日出生于上海,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40年1月14日,吕达仁出生于上海。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981年—1982年,在美国NOAA/ERL进行合作研究。
1985年,晋升为研究员。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1月,出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民主党派、归侨侨眷、无党派人士迎春联谊会。
2021年9月,出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韶华奉献奖颁奖典礼暨新生开学典礼活动。
吕达仁参与了大气科学、太阳地球物理、地球观测和全球变化研究等各个领域的基础和高科技研究;参与了中层大气研究,开发了中国大陆首个VHF/ST雷达,研究重力波、臭氧损耗、火山爆发、平流层-对流层耦合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参与了日本地球观测卫星ADEOS上的微波传感器的改进研发;参与了2002年发射的中国飞船SZ-3上地球环境监测单元的研究;参与地球观测高技术研发项目,以及地面大气遥感系统的研发。
1995年,吕达仁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官网显示,吕达仁已发表学术论文共100余篇,合作专著3本,其主要论著有《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测雨特性比较及其联合应用》《消光-小角散射综合遥感气溶胶谱分布的原理和数值试验》《激光闪烁相关法测雨遥感方程》《中国晴空和云雨大气的微波辐射和传播特征》《大气微波辐射及其遥感原理》等。
截至2018年3月,吕达仁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等部委的重大成果奖、自然科学奖8项等奖项。
2019年8月,吕达仁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叮嘱新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忘初心,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一个奋斗和自信的人、一个让自己最满意的人。”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官网显示,吕达仁已培养博士生10余名,硕士生10余名,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刘仁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泽宇等都是他的学生。
“他(吕达仁)斗志昂扬,奋战在现代大气物理学领域研究前沿,心忧家国天下,是中国多个重点项目的领军人物。”(《中国气象报》评)
“吕达仁对中国大气科学发展并走向世界以及培养杰出人才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