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光

更新时间:2024-04-10 19:10

吕金光,男,中国,汉族,1965年6月出生,山东省临沂人。书法家,毕业于川大艺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

基本简介

吕金光,男,雪月林屋主人,1965年6月出生,山东临沂人,

艺术风格

侯开嘉:大约是2002年,曹宝麟先生向我推荐一名山东的考生到川大就读,我考察其书艺和文字功底,以为如此人才难得,就竭力向学院推荐。几经波折,他最终成为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04级的书法硕士研究生。此人名叫吕金光。金光君到校之前,书法的水平就很不错,参加过几次全国展,也发表过文章,是中国书协会员。在一般人看来,有如此水平已经够可以了,但金光君还不满足,还想有更大的提高,因此,他选择了高校求学的途径。到校后,他有了川大这个学习平台,可谓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仅两年多的时间,就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书法》等国内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了十篇论文,参加了国内五次学术研讨会,其水平与过去相比,可以这样说:过去,他还在学术的边缘徘徊,而如今,深入学术的堂奥了。

金光君的书法是宗晚明倪元璐一路的。记得他第一次把作品展现 在眼前时,我就感到有些惊讶,见其笔力雄健豪放,深得倪元璐的形势和神采。倪书本不易学,因而国内学倪书的并不多,金光君乃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学倪元璐学得再好,终究步人后尘,即使能意识到这点,要跳出古人藩篱又谈何容易?金光君到校后就进行这方面的艰苦探索,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渗入颜真卿、王铎的行草书意味,甚至把章草的笔法,篆隶的笔意也在作品中有所反映。这个探索的过程是异常的艰辛,我知道,他平时练习从不避纸墨,常常半天的时间,废纸就堆了半间书屋。前辈李可染自称“废纸三千”,我看金光君的废书恐怕早已超过此数了,这足以反映出他求索的一个侧面。观金光君书法,有种“凌云健笔意纵横”的气势,其中的得意作品,达到了“元气淋漓障犹湿”的艺术效果,终于他的草书作品荣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这是国内本艺术门类的最高奖,算是对他这两年学习的鼓励吧。中国书法这门有悠久传统的艺术正式进入高校教育的时间不长,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还不时受到某些非议,但我深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教育定会在不断调整中前进。即以金光君为例,就可以折射出书法教育的大好希望。当今社会发展的节奏很快,有人说是在流行快餐式文艺,所谓各领风骚三五年。我认为,金光君正在走“以学术支撑创作”的这条路,也走上了这条路,虽然,这条路还很长,但会愈走愈宽阔,愈走愈光明。

主要言论

数千年的中国书法的发展表明,书法一直处于文化语境的中心。在古代,书法的文化地位和艺术性向来未被怀疑过,书法一起成为文人资格与文化整体原则的象征,即书家与文人的高度统一,古代书法家的知识结构便完全等同于文人。书家的多重身份及丰厚的学养成为古代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书家亦即文人或知识分子。

从传统文化与精神层面加以阐释,人文精神在一定意义就是指精神文化。因为文人在历史上是人文精神文化的创造的主体。

文人或知识分子必须具备人文精神,不具备人文精神就不是真正的文人或知识分子。不是知识分子就不是文化的载体,就不是文化精神创造的主体。基于此,书法家必须是知识分子,也必须具备人文精神。

我们观当代书法,经过数年的狂热,表面的繁荣与进步并不能掩饰其内在的精神痞化与空虚,造成当代书法这种尴尬窘境的根源就在于由于古典文化语境的彻底摧毁,而现代文化又完全拒斥于书法;在西方文化东渐各国文化转型期带来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心存浮躁,从根本上消解了中国书法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理念的追寻,将书法引向了平面化、技术化,遂使书法失去了文化精神之语言。

不理解中国的古典哲学,岂能理解中国书法是写意的哲学艺术。再之,多数书家对传统的书学理论的修养也较为贫乏,出现了理论与创作的脱节。作为当代书家必须要有雄厚的理论作支撑,才能产生艺术上的感悟力,焕发出巨大的能量,因为理论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书家的文化审美观念与见识。从以上分析可知,当代书家的古典文化素养相对薄弱,对现代文化的掌握仅仅限于当代文化的泛化范围。在创作实践中仅限于背几首古诗,或识一些繁体字而已。可见,当代一些书法家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或知识分子,仅仅是社会中的文化泛化阶层,即大众文化人。即便有些文化素养较高的书家,也无法与古人望其项背。

作为一位成功的书家,不仅要有精湛的艺术功力,而且更要有浓厚的文化素养。如清代大书家杨守敬言之:“一要学富胸罗万千,书卷气自然溢于行间”。

大凡历史上卓荤不群的书家,哪一位不是博学多才的饱学之士,现代书家亦然。

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心态浮躁和商品化功利性意识的渗透,遂使当代书家的名利思想愈演愈烈。尤其是全国重大书展的操作与鼓噪,引起了大众化的书法运动的喧闹,名与利成为当代书家创作的根本动力。

在名利思想的影响下,拜金主义“蔚然成风”,一切向钱看。对公益之事不屑一顾,金钱至上。我们问艺术家的理想追求,即终极追求的目标是艺术的进步,而不是金钱利益的追求。客观上说,艺术家离不开生活的现实,但总不能把金钱作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如若这样,也就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了。因为金钱简化了对文化人及准文化人的动机描述,金钱已改变了审美形象内涵。

在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品格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当代一些书家更缺乏对理想人格的关注,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文人或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

从当代创作的总体来看,当代许多书家的创作水平并不逊于古人,但其内蕴精神却永远逊于古人。由此,我们可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技法固然相当重要,但当技法均臻于娴熟之时,技法却沦为次要了。而此时书家学识修养积累及精神境界的凸现却随之被人们视为最重要的。

我们与古代书家相比,或是我们当代书家之间的比较,绝不是技法上的比肩,而是书家文化素养及精神境界层面的颉颃。

一个人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学养直接影响着其事业的成功与否。书家亦然,目睹当代书法之精神的痞化,绝不是技法上的问题,而是由于当代书家的文化素养的薄弱及人文精神的消解。失去了这一点,当代书家就很难产生崇高的艺术意境,也就很难创作出丰富意蕴的优秀作品。

艺术成就

书法作品共入展与获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重大书展十余次,06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07年10月荣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三等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展一等奖。共发表了十余万字的书法学术理论文章,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十多种报刊杂志。学术论文入选04年全国第六届书学理论讨论会和07年12月第九届国展论坛。

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

2007年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三等奖

2008年获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一等奖

2009年获四川省政府巴蜀文艺奖一等奖

2009年作品被收录国家重大美术历史文献画册《中国美术60年》

2009年学术论文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2004年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六届书学理论讨论会

2006年学术论文入选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论坛

2009年学术论文在“当代书法三十年”征文中获奖

2009年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八届书学理论讨论会

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三等奖

作品欣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