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极泰来

更新时间:2024-10-27 08:07

否极泰来(拼音pǐ jí tài lái),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成语出处

周易·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周易·泰卦》:“泰,小往大来,吉亨。”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否极泰来”。

成语典故

在春秋时期的吴越战争中,越国遭受了败绩,屈辱地求和。越王勾践五年(公元前492年),勾践与大臣文种范蠡按照协议前往吴国作为奴仆。大臣们纷纷到浙江边送行。文种和范蠡安慰勾践道:“古人云:‘处境如果不困厄,那么志向就不会远大;形体如果不忧愁,那么考虑就不会深远。’圣明的帝王和贤能的君主,都会经历灾难和耻辱。他们虽然身体受拘禁,但名望崇高;虽然受屈辱,但声誉荣耀。他们身处卑微而不气馁,面临危险而能泰然处之。”

他们进一步解释说:“五帝虽然德行深厚,但也曾遭受洪水的忧患。周文王遭遇欺凌和屈辱,身陷囹圄,却推演《易》而创六十四卦。时间流转,厄运至极,终会通达。诸侯纷纷救援文王,他的命运出现吉祥征兆,最终起兵讨伐仇敌,夺得天下。现在大王虽然身处困境,但谁能知道它就一定不是通达得志的征兆呢?”

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终于一举战胜吴国。吴王夫差自杀,勾践得以称霸诸侯。

成语寓意

否卦与泰卦互为错综卦,泰为通达,否为窒塞。然否和泰又互相包含,共为逆反,泰中有否,否中有泰,泰久生否,否极泰来。泰否两卦昭示的一个基本道理是对立的统一,矛盾双方相互排斥而又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人之性好安逸而恶劳苦,遇险难易却步,因而圣人于泰卦告诫人们居安思危,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乐极生悲;于否卦勉励人们处否勿悲,生活前面总有路,苦尽甘来。

富而不骄易,贫而无怨难。人在逆境中最容易丧失信心和勇气,产生绝望,从而一事无成。要在逆境中奋发崛起,圣人的意见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学会变通。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儿,通变的人永远有路可走。因为通变的人懂得变通,不通的时候,一变就有可能通了。

事物的发展通常表现出渐变性,但当这种渐变达到某个极点或超越特定界限后,可能会触发突变。这种突变可能使事物朝着其发展的对立面转变。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否极泰来”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比喻厄运终结而好运到来。

运用示例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常言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明·崔时佩西厢记·月下佳期》:“亏你真心耐,志诚挨,小姐的心回意转,张生你否极泰来。”

清·曹雪芹红楼梦》:“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保永全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