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11 09:29
位于今洛阳老城区的北侧,是唐、宋时期大型官仓之一。含嘉仓始建于隋朝,从唐朝开始大规模存粮、开始成为国家的大型粮仓,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700米,总面积42万平方米。1971年开始对仓城遗址进行了发掘。在仓城内密集且有秩序地排列着400多座东西成行缸式地下粮窖,可储粮580多万石,占当时全国主要粮食储粮总数的一半。仓窖有大小之别,大窖口径为18.5 米,小窖口径约8米,最深的距地表12米。
含嘉仓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阳城之内的皇家粮仓,沿用至宋代。考古勘探结果显示,完整的含嘉仓城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总面积约43万平方米,有400余座仓窖,每座仓窖储粮约50万斤,总储粮量约2.5亿斤。目前已探知仓窖287座。
如今展示的含嘉仓160号仓窖于1972年发掘清理,是含嘉仓迄今发现的最完整、储量最大的仓窖遗存。该仓窖现存大半窖的黑色炭化谷子,还出土有一块铭砖和少量灰瓦、铁器、瓷器残片等遗物。
含嘉仓遗址,对于含嘉仓的修建年代,专家们有分歧:有人认为含嘉仓与东都同时兴建,也有人认为其为唐代增置。但专家们一致认为,含嘉仓开始大规模存粮、成为国家的大型粮仓是从唐朝开始的。
含嘉仓160号窖遗址中出土的铭砖记载了储粮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仓窖位置及授领粮食的官员姓名。从发掘情况来看,含嘉仓储粮的主要时段为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而其来源有苏州、徐州、楚州(属现淮安市辖,位于江苏省中部)、润州(江苏镇江)、滁州(古州名,其1992年与滁县地区合并,形成了现在的安徽省滁州市)、隋州(河北邢台)、冀州(河北冀县)、德州、濮州(山东濮县)、魏州(河北大名)等地,可见地域之广,规模之大。
1972年再次发掘时,发现一座仓窖内保存着大约50万斤已炭化的小米,颗粒清晰可辨。含嘉仓的大小粮窖均为口大底小的圆缸形,其建造方法和结构较为科学。先从地面向下挖一口大底小的土窖,将窖底夯实,再用火烧硬,上面铺一层灰渣,以防潮湿,在灰渣上铺设木板,板上垫草,草上铺席。窖壁周围亦砌木板,在窖中分层堆放粮食,每层之间以席隔开,装满粮后,在窖口部位先盖一层 40~60厘米厚的谷糠,其上盖席,最后用泥土密封窖口。这种仓窖,既可防火防虫,又能抗腐防盗。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