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05 09:10
一般认为语言频率(0.5、1.2Hz)平均听阈在26dB以上,即有听力减弱。据相关统计,中国听力减弱人数高达2057万,其中儿童患者约为200万人,7岁以下儿童约80万,新生儿听力损伤总发病率为9.52‰,此外,听力减弱数量还以每年2-4万的速度递增。有资料表明,30%以上的老年人有听力障碍,需要康复服务和帮助。
早期注意身体保健,避免长期接触噪音,少吃饱和脂肪性饮食,预防老年性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现高频听阈下降,应服降胆固醇药、血管扩张剂及大量维生素A、维生素D及维生素E。如听力很坏可选配助听器。可惜此等听力减弱复聪较甚,对声音放大不易接受,而且识别率又差,所以很难选配到合适的助听器。 人们对噪声的认识始于一个半世纪前,初期是发现铁匠打铁的敲击声能引发听力减弱和耳鸣,此后的战争又使人们进一步注意到噪声会对听觉产生影响。在纺织工业发展的进程中,纺织工人听力减弱的高发生率更深入证实长时间接触噪声可能造成听力减弱的观点,随后人们开始注意在接触噪声时采用棉团塞于外耳道来预防听力减弱。
轻度噪声性听力减弱在及时摆脱噪声环境之后症状多会很快消失,我们称之为暂时性阈移,如果听力在2-8周内仍无明显好转,则可能发展为永久性阈移,听力恢复的希望较小。由此可见,对于噪声的防护意识、噪声损伤的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是噪声性聋预防及康复的关键,熟悉其临床表现亦可帮助我们防病于未然。
噪声性听力减弱早期的基本症状是耳鸣、听力减弱,部分人可伴有眩晕症状。大约80%以上的人在发病早期只有耳鸣症状,并无明确的听力减弱主诉,但听力检测可于听力图4000Hz附近发现’V’型切迹,随着病情的发展6000Hz、8000Hz,甚至语言频率的低中频区域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此时有些病人会感觉特别怕听到大的声音,严重者听到强声即感觉耳内疼痛,一旦发觉自己有上述症状就应立刻脱离噪声环境,摆脱噪声刺激,同时去专科医院进行积极的检查和治疗,争取尽早恢复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