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04 02:31
1、锤骨
位于中耳鼓室内,呈锤状,有1头、1柄、2突。锤骨小头与砧骨体形成关节,借韧带系于鼓室上隐窝。锤骨柄细长,末端附于鼓膜脐处。在小头和柄的交接处发出前突和外侧突。
2、砧骨
位于中耳鼓室内,分1体和长、短2脚。砧骨体与锤骨小头形成关节,短脚向后,长脚与镫骨小头形成关节。包括:①砧骨体(Bodyofincus);②砧骨短脚(Shortcrusofincus);③砧骨长脚(Longcrusofincus);④豆状突(Lenticularprocess);⑤关节面(Surfaceofjoint)。参与传导声波至内耳,产生听觉。
1851年合信《全体新论·耳官妙用论》:“中窍内常有气,又有四骨极小。第一名椎骨,形似打铁之椎,贴在中窍之间,柄尾垂下,近接耳膜;第二名砧骨,形如打铁之砧,与椎骨相接,亦有砧尾下垂;第三名小珠骨,形如小珠;第四名马镫骨,甚如马镫。小珠骨接连砧骨之尾巴,马镫骨横放其环,连接小珠骨。”1880年柯为良译《全体阐微》卷三:“砧骨,亦因形名,分一体二支,体式方,其顶有凹,与椎骨相连。”
3、镫骨
位于中耳鼓室内,形如马镫。此骨分头、前脚、后脚、镫骨底等4部。小头与砧骨长脚封闭于前庭窗上,其功能是与其他听骨一起连接传导声波的震动。1880年柯为良译《全体阐微》卷三:“镫骨,式如马镫,分头、颈、底,头接砧骨,头下缩小处曰颈,以丽镫肌。”
中耳结构微小、精细而复杂,鼓膜听骨链系统可以感知并传递百万倍范围内的声压变化。当声音经外耳道传导至鼓膜,鼓膜收集声能再经听骨链传递至内耳。为了补偿/匹配从低阻抗(外耳道内的空气)到高阻抗(内耳外淋巴)之间的声能损失(99.9%),中耳结构(鼓膜、听骨链及其肌腱韧带和关节系统)协同实现变压增益机制,补偿部分声能损失。
中耳主要通过鼓膜与镫骨底板面积差实现声能增益。鼓膜厚度为30~90µm,其特有的纤维排列决定了其特殊的功能。鼓膜外侧面呈120°锥形,紧张部的放射状纤维(外纵内环)呈抛物线样交织,最后集中于鼓膜脐部。而松弛部纤维杂乱无章,主要是弹性纤维,对低频声能有压力保护作用。鼓膜收集声能后通过听骨链传递至镫骨底板。鼓膜面积为镫骨底板面积的20倍,因此镫骨底板接受并传递至内耳的声压是鼓膜外表面接受声压的20倍,换算后鼓膜听骨链系统增益26dB。另外一种增益机制是沿锤骨前韧带与砧骨后韧带之间连线的轴振动的锤骨柄与砧骨长脚之间的长度比约为1:3,换算后增益2dB。综上所述,鼓膜听骨链系统理论增益为28dB。
生理声强度刺激条件下,鼓膜听骨链振动幅度很小,锤砧关节与砧镫关节是相对固定的,以整体类似活塞样将振动传递至内耳,临床常用的光学手术显微镜分辨率大于1微米,无法观察到鼓膜与镫骨生理刺激条件下的振动。如,94dBSPL刺激鼓膜时,镫骨振幅约20~30纳米。并且,锤骨与砧骨振动的轴具有频率特异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当鼓膜两侧气压不一致时,可导致锤砧关节与砧镫关节相对滑动,进而导致砧骨上下活动,避免镫骨过度刺激内耳。此外,强声刺激引起的镫骨肌收缩,导致镫骨底板前部翘起、后部稍深入前庭,使低频(250~500Hz)声能减少10~20dB,而高频区(2000~4000Hz)声能轻度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