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1-23 00:49
启夏门是隋唐长安城郭城南面偏东门,门外有许多郊祀的祭坛,隋唐天坛圆丘就在启夏门外,所以当时郊祀的官员常从此门进进出出。唐昭宗还曾从启夏门出逃。西北大学李健超教授论证,启夏门应当在陕师大东门外的翠华路一带。
启夏门北对郭城北面兴安门,城门上有楼,门下有3门道。建于隋初。1958年陕西省文管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中说,启夏门位置在今西安南郊陕西师范大学以东约30米处,西距明德门1550米(1963年中科院考古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记略》中认为明德门至启夏门1473.5米),门东西长35米,南北宽15米,面积525平方米,文中记载,当时启夏门基两边的夯土还保存完整,中间瓦片、砖块堆积颇厚。
隋唐长安城门的名称大多包含吉祥美好之意,比如明德门、开远门等,而“启夏”二字的意思初看起来并不好理解。西北大学教授张永禄告诉记者,史料中并没有对启夏门名称的具体解释,“查阅了《辞源》《辞海》,其中‘启’的意思是开启、迎接。同时,在中国古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隋代设计和建设长安城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很明显的,举几个例子,郭城东墙最中间的门叫做春明门,再比如,郭城西墙中间的门叫金光门,而金色正是秋天的颜色,而代表夏天的赤帝坛,则在郭城南墙的安化门外。启夏门是郭城南墙的最东门,也可以说是从‘春天’到‘夏天’的第一个门。根据以上证据,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启夏门的意思,就是开启、迎接夏天的第一个城门。”
古人重视祭祀,相信天人合一,认为天上日月星辰的变化昭示着地上的人事变化,长安作为隋唐两代的都城,城外的祭祀郊坛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庙坛之一就是启夏门外的圆丘坛了。圆丘是祭天之坛,所以又称为天坛。张永禄教授说,天坛建于隋初,根据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建成圆形。圆丘坛高三丈二尺多,分为四层,每层各高八尺一寸。最上层广五丈,第二层广十丈,第三层广十五丈,最下层广二十丈。上层设昊天上帝神座,二层设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薇五方帝与日、月七座,三层设五星以下官五十五座,四层设二十八宿以下中官一百三十五座,坛下外壝之内,设外官一百十二座,外壝之外,设众星三百六十座。每逢皇帝登基或遇冬至、正月上辛(正月上旬的辛日即8日)、孟夏(阴历四月)等,皇帝都要亲自率百官“郊祀”于圆丘,以祭天和祈祷丰年。隋唐圆丘坛遗址在今西安南郊陕西师范大学南的天坛路以南,其圆形的土丘遗址仍然存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的这座隋唐圆丘被专家称为“天下第一坛”,从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年,隋文帝以及唐代的21位皇帝都曾在此进行过隆重的祭天礼仪。从时间上来说,园丘比北京天坛早了近一千年,从形制上来说,西安圆丘共有四层,而北京天坛则只有三层,所以,不论从哪个方面说,启夏门外的这座隋唐圆丘都无愧于“天下第一坛”的称号。
除了圆丘,启夏门外还有很多座祭坛。《隋书》记载,隋代的雩坛,在“国南十三里启夏门外道左”。高一丈,周长一百二十尺。雩读“鱼”音,古人把求雨的祭祀形式称为“雩”。雩坛上设有五方上帝之神位,京师孟夏干旱,就在此祈雨。唐代仍沿用隋代的雩坛。《旧唐书》中记载,孟夏之时,龙星出现,就要在雩坛祭祀五方上帝,若旱情严重,就要“大雩”。
启夏门外还有寿星坛和太一坛。寿星坛是祭祀老人星的地方,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立。古时寿星指天上的老人星,每年八月秋分时,就要祭祀老人星及角、亢等七宿,以祈福寿。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建祭祀诸星宿中最尊者太一星的太一坛,位于启夏门东。启夏门外西南二里还有百神坛、灵星坛。《旧唐书》载:“季冬寅日,蜡祭百神于南郊。”古代称年终的祭祀为腊祭。灵星有称天田星,古人认为这颗星主稼穑,相传其为神农。每年仲秋的月份郊祀灵星,以祈祷五谷丰登。张永禄教授说,因为启夏门外的祭坛特别多,所以郊祀的官员常在此门进进出出。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七月,驻守在山西的河东节度使立克用以讨伐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及华州节度使韩建称兵犯阙之罪为名,率兵入关,在朝邑击败了王行瑜的弟弟,同州节度使王行约和左军指挥使王行实。王行约兄弟逃回长安,欲劫持昭宗逃奔邠州。于是两军在长安城内互相攻杀,火焚宫门,烟雾蔽天。唐昭宗在禁军的护卫下,紧急逃出启夏门避乱,并一路逃往南山莎城镇(在今长安区东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岁利告诉记者,1958年的《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表明,启夏门遗址就在陕西师范大学东门附近,当时夯土台还非常明显。不过,那一带开发的比较早,《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记载,1957年起,就开始拓建翠华路。如今,启夏门遗址早已在城市的发展中被淹没了。
为了调查启夏门遗址的位置,记者分别给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博物馆以及基建处打了电话,工作人员均表示,并没有校内的资料显示启夏门遗址是在陕师大的校园内,其中基建处的一位姓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陕师大东门附近一直是校内的教师公寓所在地,那一带的房屋很多是在解放初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由于年代久远,并没有留下关于那里有城门遗址的相关资料。
于是,记者来到了陕西师范大学,想通过实地调查来寻找有关启夏门位置的蛛丝马迹。在师大校园中询问,很多学子都没有听说过“启夏门”,只有一些年纪稍长的老师告诉记者,启夏门遗址可能在师大校园东北部的“启夏苑”宾馆附近,那里地势较高,可能过去有土堆。而陕师大东门在启夏苑东南约200多米处,记者看到,东门内校园里的路面要明显低于门外的翠华路路面,这是否因为翠华路曾有土台遗迹,而高于旁边的地基呢?已不得而知。
在1958年《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的附图中可以看到,瓦胡同村就在启夏门遗址南面偏东不远处,其位置就在今陕师大东门东南方向的雁南三路街南,那么,瓦胡同村中是否有村民能说清启夏门遗址的夯土台究竟位于何处呢?于是,记者来到瓦胡同村所在地,但是如今这里已经没有村庄,而成了一片正在建设的大型工地。一位附近的住户告诉记者,瓦胡同村的村民都已经迁走,而安居楼还没有建成,所以还没有回迁,很难找到村里的村民。
在实地考察之后,记者就启夏门遗址的确切地点,采访了西北大学教授李健超,他年轻时曾亲自考察过启夏门遗址。李教授说:“从长安城西南角遗址,向东经过长安南面三门安化门、明德门、启夏门,直至长安城东南角,均在同一纬度上(37°87N)。民国时,西京筹备委员会于1932年测图清绘了一幅1∶1万的地图,这幅地图很精确,地图上标出了启夏门遗址所在位置,不过,时过境迁,西安市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我考证,启夏门的位置应该在与明德门遗址一条东西线上的翠华路上,或者稍向东一点,因为翠华路的位置基本与隋唐长安城启夏门(兴安门)大街重合。”
按照李健超教授所说,记者在地图上将唐城墙遗址公园与明德门遗址连成一线,并向东延伸,发现与明德门遗址相距约1.5公里处,位于陕师大教师干部教育学院大楼东侧的翠华路上,这里也正在师大东门旁边,距启夏苑宾馆也不远。不过,这里究竟是否是启夏门遗址真正的位置,还需要进一步探测和论证。
采访中,有许多陕师大的师生都表示,若陕师大附近或校园里真有唐代的启夏门遗址,应该立上石碑或标牌,让过往行人和生活在这里的人,能了解和感知西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