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母庙石阙铭

更新时间:2024-08-26 21:55

《开母庙石阙铭》是刊刻于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的一方刻石,又称“嵩山开母庙石阙铭”“启母庙石阙铭”和“开母庙铭”等,由堂溪协撰文并书丹,属篆书书法作品,现位于河南登封崇福观旁启母庙旧址。

石刻内容

释文

二月……┘□□□〔颍〕川郡阳┘〔城〕县,为开母庙兴┘治神道阙,时太守┘京兆朱宠,丞零┘〔陵〕泉陵薛政,五官┘掾阴林,户曹吏夏┘效,监掾陈修,长西┘河圜阳冯宝,丞汉┘阳冀祕俊,廷掾赵┘穆,户曹史张诗。将┘作掾,严寿佐左福。┘

昔者共工,范防百川。柏鮌称遂,┘□□其原。洪泉浩浩,下民震惊。┘禹□大功,疏河写玄。九山甄旅,┘咸秩无文,爰纳涂山,辛癸之间。┘三过亡入,实勤斯民。同心济阸。┘百川是正。杞缯渐替,又遭乱秦。┘圣汉禋亨,于兹冯神。𦑮彼飞雉,┘崪于其庭。贞祥符瑞,灵支梃生。┘陵谷鬻化,阴阳穆清。兴云降雨,┘□□□盈。守□不歇,比性乾坤。┘福禄来𢓉,相𢈓我君。千秋万祀,┘子子孙孙。表碣铭功,昭眡后昆。┘□□□□延光二年。重曰:┘

□□□而作𠪮,德洋溢而溥优。┘□□□□为政,𠟭文耀以消摇。┘□□□□时雝,皇极正而降休。┘□□□□□颍,芬兹楙于圃畴。┘□□□□□闭,木连理于芊条。┘□□□□□盛,胙日新而累熹。┘□□□而慕化,咸来王而会朝。┘□□□其清静,九域尐其修治。┘□□□□祈福,祀圣母虖山隅。┘神禋享而饴格,釐我后以万祺。┘于胥乐而罔极,永历载而保之。┘

(说明:……,表示若干个无法确认的字;□,表示一个无法确认的字;〔〕,表示补字;加粗,表示阙铭作异体;┘,表示分行。)

创作背景

据《淮南子》记载,曾于嵩山治水,为开通轘辕山而化为力大无比的巨熊,挖山运石不止。禹与妻子约好,每天以击鼓为号让妻子给他送饭。一天,禹在挖运土石时不小心将石头坠落到了鼓上。其妻听到鼓声后,便携饭送至工地,只见一头巨熊,于是又惊又愧,急忙回头就走,走到嵩山下便化成了石头。此时她已怀身孕,禹赶来一看妻子已化成石头,急忙连呼“归我子”,石头闻声后破其北面而生,因称启母石。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驳鹿,见夏后启母石”,于是建启母庙(一说庙建于汉武帝前)。西汉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汉成帝匡衡、张谭的建议下撤除了汉武帝在薄忌设立的泰一祠庙、三一祠庙、黄帝、冥羊、马行、泰一、皋山君、武夷、夏后启母石、万里沙、八神、延年等祠庙,可能是不再岁时致祭而没有将庙夷为平地。据阙铭记载,汉朝的圣德广布天下,在嵩山兴建神祠祭祀神明,上天的灵应显示了种种瑞兆,风调雨顺护佑了百姓。为此,颖川太守朱宠等人于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立阙刻铭,使光辉的业迹流传千秋万代而不朽。因避汉景帝刘启名讳而将启母石称为“开母石”,将庙称为“开母庙”,所立阙称为“开母庙石阙”(即启母阙),所刻阙铭即《开母庙石阙铭》。

艺术鉴赏

风格

书法上,《开母庙石阙铭》的篆法与《少室石阙铭》完全相同,犹如满白文印篆,结体丰满,造形方正,采取“繁而瘦之,简而肥之”的方法处理整体文字风格统一的问题,一行之中、一字之中都有一定“肥瘦”变化的,如第五行的“宠”字,笔画较多,中间部分就使用了细一些的笔画来书写,而上边的“朱”字笔画较少,则写得稍开放些,笔画也稍粗壮些。同时,用笔圆转流畅,文字中主要的转折处都采用了圆笔婉转而下的方法,如“守”字、“宫”字、“圃”字、“日”字等;有些竖笔多的文字,则采用了向内收束和包容的手法,如“正”字、“君”字、“而”字、“山”等字。这样既丰富了文字的线条变化,又避免了笔画太直硬与整体风格不和谐的问题。整体上笔线丰腴,线条雄浑,运笔自然,方正不露硬角,平直内含环转,结构内舒外紧,富于流动感,朴茂瑰奇,大气磅礴,虽在结体上、造形上与秦代篆书有许多形似之处,但其书法的气韵则饱含汉代人大度厚朴的人格与精神。

作品评价

清代金石学家冯云鹏:汉碑皆隶书,其篆书者绝少。此与《少室铭》实一时一手所作。篆法方员茂满,虽极剥落,而神气自在。其笔势有肥瘦,亦有顿挫,与汉印缪篆相似。(《金石索·石索一·开母庙石阙铭》)

近代书法艺术家杨守敬:汉篆之存于今者,多砖瓦之文,碑碣皆零星断石,惟此字数稍多,且雄劲古雅。自《琅邪台》漫漶,多不得其下笔之迹,应推此为篆书科律。世人以郑文宝《峄山碑》为真从李斯出而奉为楷模,误矣。(《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卷一·汉·嵩山开母庙石阙铭》)

近代书法家康有为:①若《赵王上寿》《泮池刻石》《坟坛刻石》,下逮《少室》《开母庙》《建初残碑》《三公山》《是吾碑》,体皆方扁,笔益茂密。(《广艺舟双楫·卷二·体变第四》)②茂密浑劲莫如《少室》《开母》。汉人篆碑只存二种,可谓希世之鸿宝,篆书之上仪也。(《广艺舟双楫·卷二·说分第六》)③《石鼓》为篆之宗,《琅琊台》《开母庙》辅之。(《广艺舟双楫·卷四·十六宗第十六》)

版本信息

《开母庙石阙铭》的拓本主要有4种:

①明代拓本。前二行文字大形尚可辨。第十五行“玄九”二字中间无石花。第十六行“山辛”、第十七行“同心”等字基本完好。第三十三行“其清”二字完好。

②清初拓本。第十三行“范防百川”四字基本完好。第十五行“玄”字下部已损,“九”字上部与石花几乎相连。第十六行“山辛”、第十七行“同心”等字基本完好。

③乾隆以后拓本。前二行尚存。第十三行“范”字已损,但可辨大形。第十五行“玄九”、第十六行“山辛”、第十七行“同心”等字已渐渐损连在一起。

④道光以后精拓本。缺第一行,第二行尚存“阳”字大半。第十五行“九”字基本完好。第十六行“癸”字中间笔画清楚可见,“间”字左竖笔未损。第十九行“雉”字下右旁无石花。末行“历”字内右上部未损泐相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