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9 14:03
吴举宏,江苏省首届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教研室生物教研员,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培训专家。在《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当代教育科学》、《教学与管理》、《中小学管理》、《中学生物教学》等刊物中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在核心期刊中发表论文70余篇。
2020年12月10日,被教育部提议担任生物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以来,教育和教育研究的简单思维将复杂多变的问题进行粗糙而肤浅的归类解读,人们总是想超越问题的条件、内容,希望得到普适性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实践研究的思维方法,恰恰违背了我们天天吟唱的辩证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将教育之心灵艺术蜕变成教育之加工技术,教育成为流水线式、大批量的工厂化生产,这是对教育本质和宗旨的扭曲,也是急功近利的浮躁表现。学生往往在教学中被“设计”,把教学变成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教育中学生被“中心”,那只能说明学生不是中心;教育中教师被“研究”,那只能说明教师不是研究者,至少不是研究的主动者。于是教育被社会“教育”,我们被动地服务于社会、尾随时代,而不是主动地创造新时代。“教育无止境”,教育疆域天际无边、创造无尽、可能无限、魅力无穷,绝对不是一两个“支点”玩得转的。不要把教学程序化,被一种模式、一种技术所操纵。墨守成规地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在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中非常可怕。
推崇人与为人的教育
教育的复杂性和生动性,源于生命的鲜活、人性的飞扬和智性的彰显。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因此教育从来都不能远离人。正因为如此,人的多样性、人的发展性,构成了教育的形形式式、千姿百态,更新如自然,辽阔如寰宇。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坚强而有力地挑战着我们的惯性思维,有助于我们全面审视教育中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以及教育研究中技与道的关系。那种仅仅凭借集中单调的教学模式而行走教育人生的教师,更需要把人当人,构建互动与对话、生成与反思的学习活动,形成认识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和伦理性实践相整合的教育过程,并使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与智慧,充满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