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7 11:18
吴匡五(1915年-1941年),原名吴观志,山东阳信县人。小学毕业后他考入惠民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学校开除,转入聊城师范就读。1936年毕业后当小学教员。1938年9月,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到冀鲁边区,吴匡五在乐陵举办的军政干校学习,结业后在冀鲁边区《烽火报》社编辑部工作。同年冬,吴匡五调至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任民训科长(即教育科长)。1939年春,任津南专署民训科长。同年7月,任陵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兼县大队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组织起100多人的县大队,建立了3、4、5区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为配合百团大战,吴匡五率县大队破坏了平原车站附近的铁路,使日军军用列车脱轨,并消灭日、伪军数十人。1941年9月7日,他率领县大队在临邑县城北苏家庙子活动时,遭到驻临邑县境内数百名日、伪军的包围,在指挥县大队突围时他身负重伤,转移途中因伤势过重牺牲。为纪念他,1943年陵县曾改名为匡五县。
吴匡五,原名吴观志。1915年出生在阳信县温店乡后吴家店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入本村小学,后在乐陵高小毕业又考入惠民中学。在中学读书期间,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吴匡五同志颇受影响,他同进步同学一道,参加示威游行和罢课斗争,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因此,以“共嫌”被开除学籍。后辗转至乐陵中学就读,毕业后升入聊城师范就读。1937年毕业后任小学教员。
1938年10月,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冀鲁边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在乐陵举办军政训练班,招抚流亡,培养志士。吴匡五满怀抗日救国激情,毅然弃职奔赴乐陵,经孙晓峰介绍参加了军政训练班学习。并在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训练班结业后,党组织分配吴匡五到中共冀鲁边区党委机关报《烽火报》编辑部工作。同年冬调任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民训科长(即教育科长)。1939年春任专署民训科长。这期间,他表现出了杰出的组织才能,受到上级的信任和重用。同年夏,冀鲁边区扩大根据地建设,边区党委调他到陵县组建抗日民主政府,7月9日任陵县县长。
吴匡五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工作兢兢业业,对创建和建设陵县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他初到陵县时,日寇在县城、凤凰店、盘河、神头、孙路环等地修了不少据点,并频繁“扫荡”。德平境内国民党曹五旅部也抢占地盘。吴匡五为开辟陵县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宣传党的抗日方针,联合各界人士,广招人才,支援抗日。在他的领导下,陵县先后组建了县、区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装。1939年底,县大队发展到一百余人,三、四、五区政府相继建立和健全,并组建了区小队武装。他发动群众参军参战,组织群众挖地道,修交通沟,破路打狗,收藏粮食,锯电线杆割电线,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讯设施。给敌人活动造成极大困难。
吴匡五自幼读书,性情温和,才华过人。但没打过仗,不懂军事,临战指挥,不够大胆沉着。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打仗是经常的,军事斗争是主要的。党政干部都必须学会打仗和指挥战争。为了领导人民战胜敌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吴匡五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和有关游击战争的军事著作,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并联系实际不断总结战斗中的经验教训,迅速将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沉着、勇敢的坚强战士。在那艰险的岁月里,经常是白天打仗,晚上还要数次转移,他率领县大队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1940年冬,日寇在滋镇、罗院、林子等地增修了据点。陵县境内据点林立,日寇大规模“扫荡”,日、伪、顽相互勾结,疯狂捕杀抗日军民,形势进一步恶化了。八路军主力不得不暂时撤到平原、禹城、德县境内活动。陵县县大队经过数十次战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伤亡甚大,曾一度只剩十几人。我县、区机关、部队已不能在本县境内活动,匡五同志满怀抗日必胜的信念,带领县区机关和县大队转移到陵县、德县边境活动。翌年春,在德县境内遇到德县、陵县、德平等七路敌人合围“扫荡”。匡五同志准确判断敌情,巧妙地带领全体人员一昼夜奔走三县边境,行程二百里,在数路敌军的空隙中穿插,使我军毫无损失。为了鼓舞大家的斗志,他经常讲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和大家一起唱《国际歌》、《延安颂》等革命歌曲,以鼓舞革命斗志。
1941年秋,吴匡五率领县大队深入到临邑城北敌占区活动,开辟工作。9月7日,他同县大队百余人驻在苏家庙子(临邑城北),被临邑、盘河、宿安、罗院、林子五处据点的日军包围。当发现敌情时,东边季家村友军和宿安的敌人已打响。西边夏家我一小部分主力部队与盘河的敌人接触,临邑城的敌人乘汽车已至村东,罗院的敌人也从村后包抄过来,情况十分危急。吴匡五决定立即向南突围,绕道转移。在突围中,他身先士卒,不幸负伤,子弹打中左胸下部,秘书王工一背起他继续突围,当晚转移到平禹县姜家村(现属平原县)时,由于吴匡五伤势过重而牺牲。
吴匡五同志对革命事业舍已奉公,不徇私情。1940年春,他的家乡灾荒十分严重,骨瘦如柴的母亲步行二百多里,来找当县长的儿子度荒活命。身为一县之长的吴匡五只是让母亲在陵县住了几天,就劝她回家了。当他含泪望着渐渐远去的母亲的时候,身边一位同事抱怨他说:“老吴,为什么让老人这样空手走呢”。吴匡五闻言,再也忍不住了,他的泪流下来说:“这样在苦海里挣扎着活命的,天下何止是我的母亲”。
为纪念吴匡五,1943年经上级批准,将陵县改名为匡五县。并于1945年在三官道村建烈士陵园。由匡五县抗日民主政府暨各救国会立碑镌文,永志纪念。
2015年8月24日,吴匡五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