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7 17:21
吴奇,男,1955年3月17日生于安徽芜湖,籍贯安徽桐城,高分子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物理名誉教授及理工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化学和材料科学学院院长。
1955年3月17日,出生于安徽芜湖。
幼年,上了当时芜湖市青山街(现为育红)幼儿园。
1961年,入学芜湖市第一中心小学,并进入市里六年制改五年制的教学改革试点班。
1968年,进入东方红中学读书。
1970年春季,进入恢复后的芜湖一中继续学习。
1973年,被分配到芜湖市教育局临时帮忙,做一些简单的行政工作。
1974年初,被分到芜湖二十中,担任一名化学老师,兼配合团委书记做共青团的工作。
1977年12月10日,参加高考。
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化学物理专业。2月,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朱鹏年教授。
1987年9月,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博士学位,继续在该校化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至1989年5月。
1989年至1992年,在德国巴斯夫公司:先为洪堡基金会Fellow,在Dieter Horn博士的指导下同Wolfgang Schrof博士合作一年;后获永久雇用,任固体和高分子物理部、分散体系组激光光散射实验室主管。
1992年,辞去德国巴斯夫公司永久职位后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任英制讲师(Lecturer)。
199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
1996年至1999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9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讲座教授。
2000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化学讲座教授。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低维物理与化学研究部主任。
2005年1月起,受聘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学院院长。
吴奇测定了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分布和链构象,观察到高分子线性长链可随溶剂性质而变化。从伸展的无规线团蜷缩成稳定的单链小球,揭示了链折叠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过程以及存在着一个“融化球”状态。对高分子链的组装聚集体的稳定机理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1996年,吴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大分子胶体和溶液实验室,并开展有关大分子物理和胶体化学方面的研究。
截至2017年10月30日,吴奇在JAC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60多篇(包括94篇Macromolecules)。
截至2017年10月30日,吴奇获发明专利三项,技术转化两项。
截至2017年10月30日,吴奇65次应邀在国际会议(包括两次在美国的“Gordon”学术会议以及一次在美国物理年会)上做邀请报告。
截至2017年10月30日,吴奇已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了3名博士生,有6名博士生在读。2名博士生先后荣获“求是”优秀研究生奖。首位博士生于2001年毕业时,其博士论文获当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2007年4月4日,吴奇应邀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大楼西三楼学术报告厅作题为“科大和我”的报告。
2019年7月9日,吴奇教授应邀到东南大学讲学,作题为“从‘何为基础研究’谈起”的讲座。
2019年12月27日下午,吴奇应邀出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黄耀曾科学与人文讲座”,作题为“从‘何为基础研究?’谈起……”的报告。
1984年年底,吴奇的太太(在芜湖师范的同学)到石溪学习,1986年年初儿子在石溪出生,1987年年底有了女儿洋石,他的太太也获得了英语外教硕士和语言学博士。
吴奇的小学上的是试点班,芜湖只有两个班,课本从北京运过来,数学和语文老师都是特级小学教师。他的中学化学、语文老师是合肥师院的大学教师,数学老师是安徽师院的老讲师。
吴奇1972年高中毕业,正值邓小平复出,因为安徽中学教师不够,于是从文革后第一届高中生挑选民办教师,在芜湖从3600名学生挑选了120名左右。这批人考试录取后集中到师范学校强化训练半年多,吴奇在数理班受训,分去教初三化学。
吴奇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激光光散射专家之一,他和其实验室以在高分子溶液、凝(冻)胶网络、纳米粒子和自组装方面的工作成名。(《中国科学报》评)
吴奇是激光光散射领域的国际权威,擅长借助化学手段,雕刻物理问题。他对深入理解高分子溶液中链的构象、动力学和相变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