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守贤

更新时间:2023-06-28 12:51

吴守贤,天文学家。参加主持建立我国独立的世界时系统,技术上全面主持建立我国授时中心的短波授时工程和远洋授时工程。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自转轴调制模型的研究和利用中国古代日食纪录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得到国际上好评,关于夏仲康日食的再研究成为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参加组织国际地球自转联测的国际合作,是我国天体测量学与高精度授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人物简介

吴守贤,天文学家。湖北沙市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后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国际天文学协会会员、陕西省科学院院长、国际天文学协会会员、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是建立与发展我国世界时系统的主要科技工作者。其研究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与苗永瑞共同主持研究、设计、建立了我国新的授时中心,使我国授时的精确度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著有《时间测量》。

技术成就

徐家汇观象台在20世纪30年代授时领域内曾经是国际上颇负盛名的天文台,1926年与1933年两次国际经度联测中它是国际上的一个天文经度基地。1962 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主持使其与佘山观象台合并重组为上海天文台,直接隶属于学风严谨,学术气氛浓郁的中国科学院。它对于年轻科技人员有良好的熏陶作用,吴守贤在这种环境下也逐渐成熟。

1957~1959年徐家汇观象台参加了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合作的一个子项目,即第三次国际经度联测。这个合作得到了政府的重视,配置了国际上先进水平的天文测时与守时仪器,其中之一是王绶琯受命赴前苏联普尔柯沃天文总台与光电中星仪的发明人巴甫洛夫教授合作为徐家汇观象台改装的一架中星仪,即安装半自动化光电纪录终端。王绶琯改装成功后回国装调,吴守贤作为王绶琯的助手参加了这个项目,并作为观测者在这个仪器上参加了国际经度联测。在这期间吴守贤被紫金山天文台任命为徐家汇观象台业务秘书,这在客观上为他全面深入地进入授时领域创造了条件。1959年初吴守贤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张劲夫副院长和国家计量局钟林局长召集的工作会议,讨论国务院把包括时间计量在内的四种计量基准委托给中国科学院的实施细节。在这次会上紫金山天文台业务秘书黄建树与吴守贤共同提出一个建立我国时间计量基准的草案,后被国家科委接纳并反映到著名的国科周字185号文件之中。这个文件对我国时间基准建立和应用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次年国家科委在中苏合作156项协定中,选派吴守贤赴前苏联学习时间计量。他1960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文,不料一年后,中苏关系破裂公开化,合作中断,出国留学计划取消。留苏未成吴守贤没有灰心,他决心以掌握俄语的条件自修前苏联天体测量专业研究生课程,1962~1963年读了《基本星表》、《基本天文常数》、《基本天体测量学》和《经纬度变化》等专著。至此使吴守贤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为进一步独立开展研究创造了条件。

1961年,吴守贤参加了叶叔华创建的综合时号改正数项目组。这个项目的研究目的是集中上海、南京、北京、武汉四个天文台站的观测资料,建立我国独立世界时系统,期望克服拥有40余个台站的国际时间局要推迟两年才能提供精确世界时的缺陷,又期望摆脱对拥有18个台站的前苏联“标准时刻”系统的依赖。吴守贤是这个项目组的主要成员。这项研究成果使我国世界时精度于1963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1965年通过了由吴有训、夏坚白两位学部委员为首的专家委员会的国家级鉴定。不久在“天文大地测量规范”等国家级文件中,明确规定天文大地基点的归算必须使用我国自己的综合时号改正数。以叶叔华为首的研究集体获郭沫若院长签发的奖状,1982年我国世界时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6年国家科委第一号白皮书写道:“从1963年起,我国世界时服务的精确度就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996年,在吴守贤调离上海台26年以后,世界时服务的主持单位上海天文台对吴守贤这一工作给出的书面评价是“1960~1970年期间吴守贤同志担任综合时号改正数组的组长,综合时号改正数是建立我国世界时系统的核心课题,该组的研究为我国世界时系统的建立及各项科研成果作出了主要贡献,而吴守贤同志是实际承担此项研究的组织者和完成者,许多研究及报告由他完成,若干重要的报告由叶叔华院士与吴守贤共同署名”。1970年吴守贤奉中国科学院之调赴陕西参加创建我国新的国家授时中心。他虽然怀着对上海天文台的深情眷念,还是毫不犹豫地服从国家召唤举家西迁,贯注全力投身于新的国家需要的重大任务之中。

1977年10月,吴守贤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天文地球动力学赴法国考察团(团长为上海天文台台长叶叔华,此时吴守贤已被任命为陕西天文台副台长),一行五人,这是在与外国学术界联系中断10年后,中国天文学界第一次组团赴欧洲。它的目的是全方位地了解西方的最新进展。同时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与国际时间局(BIH)进行科学家间的接触,试探恢复合作的可能性,以配合当时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中争取恢复我国合法席位的斗争。由于上海天文台与BIH的合作中叶叔华与吴守贤一直是具体执行者,对于其历史背景和全过程非常熟悉,中国科学院的委派是深思熟虑的。在访问中代表团提出拜会巴黎天文台授时研究室主任Guinot博士,而他实际上也是BIH的局长。Guinot对这次会见非常重视,因为他一直对曾经与BIH合作近半个世纪的上海天文台(合作名称是Zi-ka-wei)16年前单方面突然中止了资料交换感到困惑,他更不明白,在中国中部崛起的一个全天候的新的短波授时台(BPM)工作了7年竟与BIH毫无交流的意愿的原因。当代表团向他解释了问题根源是中国科学院坚持反对出现“两个中国”的局面,他表示了友好的理解并愿采取措施尊重中国科学院的意愿,并希望尽快得到中国的授时资料。这次会晤实际上是吴守贤奉命代表陕西天文台把已经工作了7年的BPM短波授时台展示在全世界面前,Guinot也向吴守贤表达了与陕西天文台合作的愿望。Guinot等还透露了实际上由BIH牵头并已酝酿成熟的“国际地球自转联测”(MERIT)计划,并期望中国的天文台参加这项合作。MERIT计划是把用于测定地球自转参数的经典技术与新技术的大规模联合实测比较,为向新技术过渡做准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代表团回国后向中国科学院及时地作了汇报,得到了支持,不久即成立了以叶叔华为组长,吴守贤为副组长的MERIT计划中国组。经外交部批准决定申请由上海、紫金山、北京、陕西、云南等天文台和武汉测地所正式参加联测。经过1983年和1984~1985年的实测,取得了优秀的结果,在国际上MERIT总结中得到了很好的评介。该项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它是近百名中国天文工作者集体的智慧结晶。

地球自转研究与天文时的确定是一个科学问题,原子时进入后,地球自转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建立新授时台任务繁重,吴守贤不得不暂时中断了他自青年时代就已经开始的研究,1977年BPM短波授时台的任务基本完成,只有少量收尾工作,等待国家验收,更兼访法后对国际新动向有进一步了解,吴守贤重新根据新的发展恢复了对地球自转的研究。他首先用快速Fourier变换对国际极移中央局发表的近80 余年归一化的极移坐标系列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得到Chandler 分量的双峰分裂具有很好的对称性,不久他和合作者提出了一个以太阳活动为背影的调制模型,试图解释这种分裂现象。该论文于1981年在《中国科学》正式发表,引起了国际重视,1982年IAU一次大会上,第19专业委员会主席在总结地球自转研究中引用了全球300余篇文献,其中引用了吴守贤在《中国科学》上的论文,它是惟一的一篇中国文献。1979年吴守贤注意到,从1970年起国际上掀起了用远古的日食纪录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慢的高潮,外国人先后使用了30几个中国古代日食纪录,有见识的外国人在赞扬中国古代日食纪录丰富宝贵之时,提出只有中国人自己来介入这种研究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果。吴守贤发现外国人使用的纪录竟有1/3使用错误,因此他开始着手建立根据中国纪录特征的方法,重新整理古代纪录并以此研究方向招收了第一位研究生刘次沅。刘次沅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已经成为国际上知名的中国古代天象纪录应用的专家。

1985年,IAU正式恢复了中国天文学会的合法席位,我国派出了数十名天文学家组成的阵容雄厚的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IAU第19届大会,吴守贤当时已经是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参加了这个代表团的领导小组,协助团长王绶琯理事长进行组织工作,并在大会的No.19、31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讨论会上提交了中国古代日食资料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方面的报告,受到外国同行的欢迎。

1989年,吴守贤以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身份应前苏联普尔柯夫沃天文台台长的邀请,参加该台成立150周年的庆典,同时应邀的中国天文学家有紫金山天文台童傅台长和陕西天文台漆贯荣台长。前苏联天文学家对于阔别了20余年的中国同行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并对老一辈的中苏天文学家的合作有美好的回忆。会后吴守贤与漆贯荣特别拜访了前苏联“标准时刻”的资料中心,即设在莫斯科郊外的无线电物理与电子学研究所,在那里吴守贤再次看到20多年前在上海天文台亲自经手每半月向这个授时中心提供的大量的交换资料,对那一段岁月执著的合作和追求感想万千。

1995年国家启动了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吴守贤应项目首席科学家席泽宗院士的邀请参加并承担了夏代仲康日食的再研究的子课题(该工程共分36个子课题)。吴守贤等分析了历代天文学家对这次日食发生年代的13种不同的结论,进行了复算,并利用现代的天文常数和日食计算方法对公元前2250~公元前1850年的400年间的洛阳发生的日食进行了普查计算,发现其中有公元前2043年B.C.10月30日,2019年B.C.12月6日,1970年B.C.11月5日和1961年B.C10月26日的日食记录可以作为夏仲康日食发生的参考。这成为工程专家组确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的重要参考结果。该结果后来被评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12个标志性成果之一。

出版图书

简历

1934年11月2日 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

1952~1956年 在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天文专业学习。

1956~1970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

1960~1961年 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

1970~1983年 在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工作。(1977年为副研究员,1978年为副台长)

1981~1988年 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

1983~1996年 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与陕西省科学院工作。(1983~1986年为副院长,1987~1996年为院长)

1985~1986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党委书记。

1988~1998年 当选为陕西省天文学会理事长。

1990~2000年 任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组组长。

1992~1997年 任陕西省政协常委,经济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1992~1997年 任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1986年 任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论著

1 叶叔华,吴守贤.我国的综合时号改正数.测绘学报,1966,9(1)

2 科学通报外文版.1966,17(9)

3 吴守贤.确定瞬时极坐标的台站最佳分布.天文学报,1961,12(2)

4 吴守贤,王叔和,华英敏.Chandler极移的特征.天文学报,1979,20 (2)

5 吴守贤,华英敏,王叔和.在极移的Chandler分量上的调制现象.中国科学(A),1981,7

6 吴守贤.在研究地月系加速中应用中国古代交食纪录的某些问题.陕西天文台台刊,1980,3

7 吴守贤,漆贯荣.高精度授时新进展.中国测绘学会第二届年会文选,1982

8 吴守贤,漆贯荣.新天文学常数系统.天文学进展,1983,1(1)

9 吴守贤,刘次沅.古代交食观测对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研究进展.天文学进展,1987,5(2)

10 吴守贤,刘次沅.中国古代月掩犯的纪录得到的地球自转长期变化.天文学报,1993,34(1)

11 吴守贤.夏代仲康日食记载再读.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17(3)

12 吴守贤.夏仲康日食年代确定的研究史略.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19(20)

13 吴守贤(译),库里柯夫著.新天文常数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4 吴守贤,漆贯荣,边玉敬.时间测量.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5 吴守贤.飞向太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16 吴守贤.司马迁与中国天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7 吴守贤,郭盛积,徐世忠,等.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待出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