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7 12:36
《吴山图记》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创作的散文。此文详略有致地写了吴地、吴山、吴水,然后由吴令,而至吴民;由吴民拥吴令而涉及《吴山图》;由《吴山图》及吴令而生议论:“令之于民诚重”;在议论中,又点到与吴地、吴山、吴水关系密切的吴之名人;最后归结为作《吴山图记》之缘起,抒发了作者情致,表达了文章中心。全文用语自然、贴切、细腻、流畅,并无一处直接记述魏用晦在吴县的具体德政,而是通过层层深入地描写吴县百姓与魏县令相互思念的绵绵之情,来达到颂扬“君之为县有惠爱”的意图。
吴山图记
吴、长洲二县①,在郡治所②,分境而治③;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④、阳山⑤、邓尉⑥、西脊⑦、铜井⑧,而灵岩⑨,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⑩;若虎丘⑪、剑池⑫,及天平⑬、尚方⑭、支硎⑮,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⑯,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⑰,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⑱。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⑲,而君亦不忍于其民⑳;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㉑。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㉒。令诚贤也㉓,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㉔;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㉕。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㉖。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㉗,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㉘,固宜㉙。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㉚。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㉛,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㉜。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㉝。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㉞,出示此图,展玩太息㉟,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①吴:县名,在今江苏省东南部。长洲:古县名,唐武则天始置,取长洲苑为名。
②郡治:吴县和长洲县当时同以郡治苏州为治所,故云。
③分境:划分地界。治:治理,管理。
④穹窿:山名,位于吴县西南,据《姑苏志》载,山顶广平,广可百亩,山半有法雨泉。
⑤阳山:位于吴县西北,一名万安山,据传,越王曾栖吴王夫差于此。
⑥邓尉:山名,位于吴县西南,因汉邓尉隐此而得名。又名万峰山,山峰四立,草木葱倩。
⑦西脊:山名,在邓尉山西。
⑧铜井:山名,位于吴县西南,又名铜坑山,有铜坎十余穴,故名。
⑨灵岩:山名,位于吴县西,又名研石山。吴王曾筑馆娃宫于此。
⑩西子:西施,春秋越国美女,越王败于会稽,范蠡取西施献吴王夫差,使其迷色忘政,越遂灭吴。
⑪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山塘街,春秋吴王夫差葬其父于此,相传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名。”又名海涌山,山上名胜古迹甚多。
⑫剑池:在虎丘山下,据载,夫差父甚爱剑,下葬时以三千把殉葬,相传秦始皇等人来此处凿石求剑,无所得而形成深池,故名。一说为冶炼宝剑淬火之处。
⑬天平:山名,位于灵岩山北,以枫、泉、石并称三绝。
⑭尚方:即上方山,位于苏州市西南,濒临石湖,一名楞伽山。
⑮支硎(xíng):山名,位于吴县西南,据传晋僧支遁隐居于此,平石为硎,支遁便以支硎为号,山亦因此得名。又名报恩山。
⑯太湖:古称震泽、笠泽、五湖,跨江苏、浙江两省,湖面两千四百多平方公里,通称三万六千顷,湖中大小岛屿四十八个,连同沿湖山峰和半岛,号称七十二峰,为闻名中外的风景区。
⑰同年友:又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为同年。为吴县:官吴县县令。
⑱高第:指官吏的考绩优等。给事中:官名,时职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
⑲扳留:犹挽留。扳,同“攀”。
⑳不忍:犹言不忍心离开。
㉑好事者:爱好绘画的人。
㉒诚:的确,确实。重:重要。
㉓诚:假若,如果。
㉔被其泽:蒙受到他的恩泽。荣:荣耀。
㉕被其殃:遭受他带来的灾祸。辱:耻辱。
㉖增重(zhòng):此言有所发展、加强。
㉗择胜:选择胜地。
㉘尸祝:祭祀。浮屠:佛教徒称释加牟尼。老子:春秋时人,道教尊为祖。浮屠老子之宫:代指称佛庙和道观。
㉙固宜:原本就是应该的。
㉚惓(quán)惓:深切思念;念念不忘。
㉛苏子瞻:即苏轼,字子瞻,曾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韩魏公;即北宋大臣韩琦,官至宰相,封魏国公。黄州:府名,在今湖北黄冈一带。
㉜黄人:黄州人民。
㉝“然后”三句:谓因此知道贤良的人对自己到过的地方,不仅使那里的人民不会忘记他,他也不会忘记那里的人民。
㉞内庭:宫禁以内。
㉟展玩:欣赏玩味。太息:大声叹息。
吴县、长洲二县,都在吴郡郡治所在地而划界分治的。郡的西面有许多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至于灵岩山,曾经是当年吴国宫殿所在的地方,山上还保存着西施的遗迹。至于说到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都是名胜之地。太湖汪洋一片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被它所浸润,就是海内罕见的景色了。与我同在一年考中进士的朋友魏用晦先生任吴县知县,还没到三年,就因考核时得了高等级而被朝廷召到京城,任给事中。魏先生在任吴县令时,有仁爱于民,人民挽留,然不能成,而先生也不忍心离开吴县人民而去,因此,热心人就画了这幅《吴山图》作为礼品相赠。
县令对于百姓实在是重要。县令如果贤明,他所管辖之地的山川草木则也受他恩惠而感到荣耀;县令如不贤明,他所管辖之地的山川草木,则也受他的祸害而感到耻辱。魏先生对于吴县的山川是增加荣耀的了。以后我们百姓将在山峦之间选择吉地(建立纪念的佛寺、道观),在寺观中为他祝福是合适的。另外,先生既已离开吴县,为何还留恋这里的山水呢?
以前苏轼曾说,韩琦尽管离开黄州四十多年,仍然经常想念不忘,甚至写下思念黄州的诗,苏轼为黄州人将韩诗刻在石上。这样,我们就可知贤明的人对他所到之处,不但能使他人不忍心忘却他,而且他自己也不会忘却那些人。先生现在离开吴县已有三年了,一天与我同在宫廷相遇,拿出此图让我看,观赏之余感慨无穷,因此要我写下经过。唉!先生对我们吴地有如此深的感情,我们吴地百姓又怎样会忘却先生呢?
《吴山图记》是归有光应同年好友魏用晦请托所作的应酬文章,作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作者的朋友魏用晦曾任吴县县令,调离时,吴人作《吴山图》相赠。三年后的一天,魏用晦向作者出示此图,亦请他作一篇记,作者即撰此文。
《吴山图记》以《吴山图》这幅画为线索,先寥寥数笔概写吴县的风物名胜和湖光山色,然后自然而然地写出魏用晦在担任县令时与当地百姓结下的难以忘怀的深厚感情,并以北宋苏轼和韩琦的故事,揭示出“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己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以此来称颂魏用晦对吴县的缱绻深情。作者不刻意雕饰文字而写得清新淡雅,着眼吴县山水画而寓意于山水画外,构思颇为新巧。
文章首先介绍了吴县诸多的崇山峻岭、吴王故宫、西子遗迹、名胜风景以及沉浸着七十二座山峰的广阔太湖,给读者展示了一派“海内之奇观”的吴县秀丽风光。作者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中颂扬“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作好铺垫。接下来记叙了魏用晦做了不到三年的吴县县令,因考绩优等,被召入朝做给事中,吴县百姓念其恩德想挽留他没有成功,便赠《吴山图》以作为纪念。作者在这儿记叙的是临别赠图而不是赠送其他贵重物品,这既表明了吴县百姓对其恩德惠政的感谢,也表明了魏用晦为官清廉的品德。
第二段,归有光以极为感慨的口气,论述了县令对于百姓的重要。“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县令如果贤明,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叨他的恩泽而享有荣耀;县令如果不贤明,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遭到他的祸殃而蒙受耻辱。这些议论是为了直接引出下一句“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魏君之于吴县的山川,实在是为山河增添了光彩。这一句与文章开头写吴县秀丽山川、名胜古迹的文字相互照应,使议论和写景有机地配合在一起,将魏用晦治理吴县的功绩形象地表现出来。最后以“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结束此段,不仅写出了魏用晦对吴民的怀念之情,也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末一段,归有光以苏轼称赞韩琦不忘情于黄州,并替黄州人将韩琦思念黄州的诗刻在石碑上的故事,引出“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的道理。并以魏用晦已离开吴县三年,仍时常拿出《吴山图》深情地叹息,来说明魏用晦为官贤明,不忘百姓的品德。文章最后紧扣主题,深深地感叹道:“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使对魏用晦的颂扬之情达到高潮。文章写得婉转情深,意蕴悠远,笔墨更在山水之外,颇具情韵。
从这篇不长的散文中可以看出归有光把握此类文章的功力。他以县令和吴民相互思念之情作为文章之魂,以《吴山图》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无论是描写吴县秀丽山川、抒发感慨的议论,还是记叙古代贤人的故事,都离不开烘托魏用晦的贤明和政绩。文章以舒缓的语气叙说平平常常的事,却又紧扣着抒发深情这个中心,因而不使人觉得他颂扬好友牵强、琐屑。从文章中还可以看出归有光善于把生活小事引摄到“载道”的“古文”上来,以及善于以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来抒发情致的为文特点。
明·张汝瑚《明八大家文》:深情厚道。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因令赠图,因图作记,因赠图而知令之不能忘情于民,因记图而知民之不能忘情于令。婉转情深,笔墨在山水之外。
近代·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不作赞颂语,因令之与民两不能忘,其贤可知。写来自淡宕有致。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自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后徙居嘉定(今属上海)。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著有《震川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