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枢

更新时间:2024-10-19 13:22

吴式枢(1923年5月27日—2009年2月27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省宜黄县,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吉林大学教授、物理学科创始人之一。

人物生平

1923年5月27日,吴式枢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省宜黄县。

1939年,16岁时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1944年,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7年,留学美国,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院。

1951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院哲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当时他的父母在台湾,弟弟在美国;但他不顾导师挽留和亲人的劝阻,响应周恩来总理对海外科学家的号召,毅然回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同年28岁的吴式枢被教育部批准为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1952年,投入创建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的事业之中,1955年至1957年任系副主任,1957年至1984年任系主任,1984年后任名誉系主任。

1958年,亲手创建了理论物理专业。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9年2月27日9时4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与世长辞,享年8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吴式枢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壳模型理论处理μ介子和光核效应,被称为“吴模型”。建立和发展了格林函数方法和非线性积分方程理论以及推广的组态混合法利用格林函数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零温和有限温的核性质、核结构与相对论多体问题,得到了有限温与相对论等效相互作用的严格表达式。提出了相位介电测井新方法,解决了判断油田水淹层的难题。

吴式枢作为组织委员会主席之一,先后在长春组织了有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学者前来参加的关于“核多体问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了核多体理论的研究。

根据2020年同济大学校史馆网站显示,吴式枢的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优秀论文一等奖。

人才培养

吴式枢一生先后招收了数十名博士生、硕士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理论基础雄厚,独立工作能力和事业心强的专业人才,其中很多人都已经成为了学科带头人或者科研中的骨干力量。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吴式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是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过中国核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心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上海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学校的兼职教授。

人物评价

吴式枢是中国物理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建立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格林函数方法的中国国内外最早的物理学家,一个在物理研究上燃烧青春热血的科学家。吴式枢长期从事理论物理教学与科学研究,特别是核多体理论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建树颇多。在研究上,吴式枢矜矜业业,在教育上,他也是一丝不苟。吴式枢治学严谨,理论基础深厚而又诲人不倦,在中国国内同行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普遍的尊敬。(科普中国评)

吴式枢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理论物理基础研究及教学的领域中,在核多体基础理论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多方位的研究,建立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可以付诸理论计算的,有着自己特色的新理论体系―― 格林函数方法。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给大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人品和学问堪称大家学习的楷模。(同济大学校史馆评)

吴式枢先生学识渊博,为人谦逊,淡泊名利,功成不居。他讲课思路清晰,富有启发性;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辛勤耕耘,春风化雨,是一位才智与品德双馨的教育家、科学家。(吉林大学评)

后世纪念

2012年9月8日,吉林大学已故物理学家吴式枢先生塑像落成揭幕仪式在唐敖庆楼隆重举行,校长李元元葛墨林院士、邹广田院士、物理学院院长崔田共同为吴式枢先生塑像揭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