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9 01:45
吴我尊(1881—1942),戏剧家、教育家、评论家,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的发起者之一。又名楠,字伯乔,笔名天向阁、凤栖阁、杏庵等,常州人。
早年在张之洞创办的武汉自强学堂学习时,即与管亦仲、程诗南、程君谋、翟世英等组织京剧票房。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盛宣怀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内(即今上海交通大学)参与组织沪学会演剧部,演出《文野婚姻》,并与欧阳予倩相识。光绪三十二年他赴日本留学,和曾孝谷、李叔同、唐肯、陆镜若、谢祖元等在上野美术专科学校成立“春柳社”,演出了《黑奴吁天录》《鸣不平》等新剧。同时,又在“春柳社”内特设专部,研究新旧戏曲。
他和谢祖元、欧阳予倩演出过《桑园会》《十八扯》等京剧。
宣统二年(1910),吴我尊回国,与陆镜若等一起,先组织“文艺新剧场”,演出了《猛回头》《爱海波》等剧目。
民国元年(1912)又组织“新剧同志会”和“春柳剧场”,演出了《家庭恩怨记》《社会钟》等剧目,成为当时“新剧运动”的中心,他还创作了新剧剧本《黄金塔》《乌江》等。他长期从事戏剧教育与评论活动。
民国四年在戏剧改良运动中,他主张新剧和旧剧并存。翌年,他应张謇之邀,去南通创办伶工学社,同时担任更俗剧场之刊物——《公园日报》编辑部主任。民国十五年张謇去世,伶工学社停办,他率领学员及演员去京、皖、沪、苏、浙等地巡回演出。
民国十七年他为上海刘豁公主编的《戏剧月刊》创刊号作序,把“常州学派”的“微言大义”与讲求实用的思想、“阳湖文派”做人与作文求一致的文风,贯穿到戏剧评论之中。他还把“常州词派”托物言情的艺术品格应用到戏剧改革的实践过程,对梅兰芳等京剧表演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民国二十四年他和张古愚、郑过宜主编《戏剧旬刊》,并撰写戏剧评论文章。
著有《凤栖阁杂俎四种》《杏庵诗文抄》10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