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殿邦

更新时间:2023-08-31 03:49

吴殿邦,明代人,又名吴尔达,号海日,海阳(今潮安县)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解元,四十一年癸丑进士。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失守时,御史房可庄接连上疏,请求起用李三才,吴殿邦当即详细辩论李三才不可用的理由,见识出众。五年十二月吴殿邦奏参樊王受贿脏银10万两,追回脏银,因而被提升为尚宝卿。六年六月御史李灿然论列徐绍吉事件,吴殿邦因失职获罪,罢官归家。著有《浮云吟》30首。他还著《古欢堂集》、《匏谷诗集》,每刻成後,旋即自毁其版,不传於世。

人物简介

吴殿邦,字尔达,号海日,海阳县枫溪乡(今枫溪区)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乡试中解元,翌年中进士,官至通政参议升尚宝卿。吴殿邦博学多才,能文善书,名噪历代书坛,他的书艺活动影响化成民间传说甚多,在《潮州民间故事集成》中就有十三事,不比状元林大钦、尚书黄锦的传说逊色。但吴殿邦遗留下来的笔迹并不多,雕刻字迹散见于家乡各地的有:“山国枫芘”、“枫老山门古;溪深国泽长”、“见位闻声”、“枫溪”、“尺木居”、“入门思敬”、“读书处”、“三世尚书”、“四朝元老”、“大理少卿”等件,还有“孝发”碑34字。至于书法墨迹,经数百年天灾人祸,几乎泯灭殆尽,今能见到的只有分别藏于澄海和汕头博物馆中两件纸本立轴。前者书五言诗一首:“耕牛无宿草,仓鼠有余粮,万事分已定,浮生空白忙。”署名殿邦。后者书七言诗一首,末两句为“诗思欲狂遨不得,粉情名壁浑漫题。”署名吴殿邦。这两件作品均盖竭两方印,未载时间。视其风范,应为同期作品,而前轴字迹更为苍劲。

吴殿邦书法与同时代全国名书家王铎笔法颇相似,他们都是学习宋代的书法家米芾而自成一家。纵观现有笔迹,可以看出,吴氏学米书最显着的特征是结体欹侧,而且发挥很精彩。他的额匾“入门思敬”四字,每个字都有明显动势。本是平正的“门”、“思”字,也因欹侧取势而产生动感。另一方面,为了额匾整体平稳庄严,右边“入门”两字朝左,左边“思敬”两字朝右。左右各字动势向中央集结。“入”字造型特别奇妙,缩小右撇,夸大左撇,这一变态夸张,使该字管领全局,也与“敬”字取得对称平衡,得到整体稳重的效果。欹侧取动势在吴殿邦其它作品中同样存在。这一技法冲破平正字形而取得活跃的生命力。吴殿邦书法艺术之高,在当地书坛中遥遥领先,列入全国书坛也毫不逊色,在潮州书法史上是一颗照耀古今的明星。

故事

吴殿邦甘拜下风

潮州才子吴殿邦,素以才情自负,有一次却向一个卖汤圆的人认输。他在家乡期间,恰好府城要在大街的灶巷口为大理少卿吴一贯建一座牌坊。吴一贯是潮州彩塘人,成化十七年间(1481年)进士,曾擢御史,巡按浙江,在福建一带,惩治贪污,肃清盗寇,成绩斐然。他死后,潮人建牌坊纪念他。牌坊上要写的是“大理少卿”、“经略边务”。当然,挥毫是非吴殿邦莫属的。吴殿邦接受这任务后,也精心构思,写出了8个好字。牌坊建成后,每天都有许多文人学士、遗老遗少前来欣赏这铁划银钩之笔。欣赏的人络绎不绝,天天如是。吴殿邦夹杂在里面,听着人们的啧啧称赞,喜不自胜。

但有一天,却有人唱反调:“这有什么了不起,要是我来写呀,比他强多呢!”吴殿邦听到这声音,转过头去看看是什么人说的,原来是一个在路旁卖汤圆的小贩!这卖汤圆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他每天在这里做买卖,本来生意不错。谁知牌坊一建起来,前来欣赏好字的人把他的摊档围得水泄不通,使他的生意十分冷淡,他故此发出怨言。吴殿邦走上前去,卖汤圆的不认识吴殿邦,以为是来买汤圆的,便热情地打招呼。吴殿邦却问道:“阿哥,你来写一写怎么样?”那小贩回答:“我呀,因为从小家贫,没能写字读书,只好学做汤圆,要是我从小就练下,一定比吴殿邦强!”吴殿邦道:“你卖汤圆有什么本领?”“嗯!本领强呢!譬如说,1个钱4粒汤圆,你要买3个钱, 我一勺子就是12粒,不多也不少!4个钱,16粒,保证没差错。”吴殿邦不服,说道:“好!我跟你买5个钱!”那小贩说:“钱来!”吴殿邦掏钱给他,小贩把勺子朝锅里一舀,说道:“你看,20粒,有差错这5个钱还你!”吴殿邦仔细数了数,果然20粒。他又说:“6个钱!”又一勺子起来,一数,24粒!“3个钱!”一勺子,12粒。连续数次,一粒不差。吴殿邦服输了!此后,他再也不在牌坊旁边沾沾自喜了。

明朝万历癸丑年,吴殿邦上京赴考,中了个“三甲进士”。这三甲进士,潮州人俗称“进土母”,按例是没有封官赐爵的,只捞得一个空衔而已。吴殿邦不肯就此而归,就凭着他一手好字,在京都盘桓。

有一天,吴殿邦在街上闲游,行经魏忠贤府前,但见府外车马云集,府内鼓乐笙歌,热闹非常。吴殿邦私下打听,原来今天是魏忠贤做生日,文武百官,前来祝寿。

吴殿邦心中暗想,魏忠贤不外是个内宫总监,因为对上善打马屁,很得皇上欢心,才被委以重任。他大权独揽,结党营私,横行霸道,一帮无耻之辈为依附权势,都来登门巴结他,才弄得这般热闹。想到这里,他不由走近魏府前,想看个究竟。

那魏忠贤府前,有个大鼓,但没有鼓槌,倒是摆着一条铁棍,门上只有一边挂着一只大灯笼。这分明是一个哑谜。当下吴殿邦拿起铁棍,不由分说,“咚”的一声,对准那大鼓就是一棍。回过头来,又一棍把大灯笼打下来。

魏忠贤在堂上听见外面鼓响,便吩咐武士将击鼓人带进来。魏忠贤问吴殿邦为什么要击鼓?吴殿邦随口回答说:“操彼于戈,一鼓灭明。”八个字,说中魏忠贤下怀,因为魏忠贤早就蓄意谋反夺位,文武百官没有一人知道他的心思,倒是这个三甲进土一下就看穿了。魏忠贤认为此人才学非凡,将来必有用处,当即许以官位,要把吴殿邦拉到自己门下。

吴殿邦内心明白,跟魏忠贤造反将来定落得个死无完尸、遗臭万年,但又不愿放弃做官机会,就对魏忠贤假说要到地方上好替他募贤招能。

魏忠贤信以为真,就给他弄上了个电白县令。吴殿邦走马上任,以为电白离京城很远,再也没事了,谁知魏忠贤并没有忘记他,不时派人送来信札礼物,想进一步笼络他,这使吴殿邦十分为难。收下吧?他不甘心投身阉党门下当走狗;不收吧?魏忠贤权倾一朝,杀人不眨限,激怒了他,便性命难保。经过再三考虑,还是把礼物收下来,并恭恭敬敬地写了感谢信。

后来,魏忠贤的阴谋败露,各地追查魏党,有人检举了吴殿邦,可是当查到魏忠贤送吴殿邦的礼品时,但见他样样保存完好,并且每样物件的后面都写有“屈从”两字。至于吴殿邦给魏忠贤的书信,在魏府中却查无只字。

原来吴殿邦给魏忠贤写的信,都是用墨鱼腹中的墨写的,初时颜色如墨,放久了就逐渐消失不留痕迹。他就这样巧避了阉党的纠缠和阉党之祸,后来还升到通政参议,赐尚宝卿。

一句秃驴骂通庵

相传,有一日,吴殿邦到山上游玩,来到一座山庙,便进门去歇息。庙中的和尚都不认识他,见他只歇脚不给灯油钱,便不去理他,而且说了一些风凉话,很是伤了吴殿邦的自尊心。吴殿邦愤而离开。

过了几天,吴殿邦和几个文人又一次上山来到此庙。庙中和尚听说大书画家吴殿邦上山游玩,都十分尊敬,拿出纸笔请他们赐墨。

吴殿邦对这群和尚的势利十分生气,提笔就写“鳯栖禾下鸟飞去,马宿芦边草不生”,将“秃驴”二字嵌在谜中。和尚们都不知底细,喜颠颠地拿去装裱并挂了起来。明眼人一看,都笑破肚皮,说:“一句秃驴骂通庵。”

事迹

过路题匾

一日,吴殿邦带着书僮饶平办事,路过一个地方,他看见雨亭前面人山人海,热闹非常,走近前一看,原来是雨亭旁贴着一张大红赏格,写明本地一翰林要建府第,悬赏征求“翰林第”三字,字须当面写,由主人当面拍板,选中者赏银五十两。写字是吴殿邦的专长,一见赏格,他早忘记路途跋涉,立即停下来看个究竟。 题的是翰林府的牌匾,赏格有高,确实吸引了不少懂文墨的人,既有名又有利,都想一显身手,桌子上的字,早已写了不少,其中也有写得不错的,但不知为什么,主人一个又一个也没选中。

吴殿邦再也按奈不住了。他把众人拨开,来到写字桌前,接过笔墨,凝了凝神,“唰唰”几下,有如快刀暂乱麻,但见浑厚圆润的“翰林墨”三个字,立刻浮在纸上。

围观者人人喝彩,主人走上前来,拱手称谢,然后把手一挥,早有家人捧出一个红漆木盘,揭开上面红缎,将五十两白花花银子,呈献到吴殿邦前面。吴殿邦示意书僮收了银两,便上路了。主人望了吴殿邦的背影,大笑着喝令收摊。原来,他早就想请吴殿邦题字,但平素无交情,加上此时的书法,已是身价百倍,更难得到。正在这时,恰巧探知吴殿邦到路过此地到饶平办事,也知他好胜心强,请将不如激将,这才设下此局,赚得他的字体。吴殿邦尽管机敏过人,做梦也想不到人家这一招。

吴殿邦智避阉党祸

吴殿邦中了进士以后,太监头子魏忠贤对于于这个能够猜透“一鼓灭明”企图的人,十分赏识,千方百计想把他收罗在自己门下。吴殿邦也知道他的用心。一日,当魏忠贤想留吴殿邦在京城做官时,他却进言说:“岭南这地方,也有很多贤能的人,前岁爷如果欲成大事,我愿前去代为联络。”这话正合魏忠贤心意,就由他出面活动,派吴殿邦到岭南作官。 吴殿邦走马上任后,自以为岭南离京城远,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谁知,魏忠贤并没有忘记他,不时派人送来信札礼物,想进一步笼络他。对这事,吴殿邦十分为难。收下吧,他并不甘心投身官门下,当他的走狗;不收它吧?魏忠贤权倾一朝,杀人不眨眼,自己稍微疏忽,定然性命难保。经过再三考虑,还是把礼物收下来,并恭恭敬敬的复函称谢。

后来,魏忠贤篡权的事被揭发,各地追查魏党,自然就有人检举了吴殿邦。可是,当查到魏忠贤赠送吴殿邦的物品时,但见他样样保存完好,并且每样物件的后面,都写有“屈从”二字。至于吴殿邦给魏忠贤的书信 ,在魏府中却查无片纸只字。 原来,吴殿邦给魏忠贤的信件,都是用墨鱼腹中的墨写的。初时颜色如墨,放久了,就逐渐消失,以至看无半点痕迹。他就这样巧妙地避过了阉党之祸,使自己不但不会受到牵连,而且后来还升到通政参议,赐尚宝卿。

大史与小宗

吴殿邦未登仕途之前在家卖文为生。一次,枫溪一位官拜太史令的大官衣锦还乡,建了一座“太史第”大府宅。太史令要请吴殿邦书写“太史第”3个大字,闻说是润笔需10两银子,他便着家丁如数把银带去。家丁以为我一年驴生拼死才赚多少银子,你吴殿邦轻轻易易写这3个大字就要10两银子,未免太好赚了!于是,他就偷起2两自作“回扣”。吴殿邦先点银后写字,写后就卷起让家丁带回去。太史令展开一看,只见“太史第”变成“大史第”,知是家丁作弊,便斥责他一番后要他老实向吴殿邦检讨并补足润笔金。家丁只好照办,吴殿邦才补足一点,完璧归赵。 无独有偶。浮洋庵后林在建林氏宗祠时,派人带足12两银子去请吴殿邦写“林氏宗祠”4个大字。那人贪污2两。等把字拿回到庵后,族长大为生气,觉得宗祠的宗字小得太出奇了,便责问那个被委派的人,那人不得不坦白交代,然后乖乖地把钱送足吴殿邦,请他另写与其它3字一样大的宗字,“林氏宗祠”这才完整了。

多钱多功德

吴殿邦定价撰写一副对联的礼金是8两白银。枫溪附近一个尼庵的住持只送给4两银子,就要请他写副对联。吴殿邦答应了,说:“你放心,我今夜写好后就帮你贴上去,包管明早佛光大增辉。”住持满意地便离开。

谁料隔天一早,人们一见庵门对联都咆哮起来。原来,对联是这样的:

一条笔直

两片齐开

住持跑来责问吴殿邦:“你为什么写了半截对联,而且很粗俗?”吴殿邦说:“你们佛门有一句话叫‘多钱多功德’;街市则有一句话叫‘少钱照少测’,这你就可想而知了。”老尼只得乖乖补足8两银子,吴殿邦才为她写全了对联:

一条笔直天界路

两片齐开慈悲门

食人酒肉赠人福

吴殿邦未中进士尚是举人时,请他写字的人特别多。但有个横行乡里、为人狠毒的老财主建新宅时,付重金请他写个“福”字,以嵌在照壁上,却遭到他的拒绝。老财主请他的秀才亲戚想办法求吴殿邦。秀才说吴殿邦并非易求,还是待我如此如此…… 原来,秀才常与吴殿邦轮流当谜台主。秀才这一夜轮着主台,吴殿邦则成了猜众。秀才出了两则哑谜:一则是谜笺上写着“水火”两字,并悬了一串铜钱,写明谜目是“俗语一句”;另一则是悬着一瓶酒、一块猪肉,并备了一张大红纸、一支大毛笔和一罐墨汁,也写明谜目是“俗语一句”。秀才对吴殿邦用激将法说:“大举人,这两则哑谜太难了,你一定猜不出吧!”吴殿邦说:“岂有此理!”只见他把钱取下,把“水火”字纸撕碎,随口说:“得人钱财消人灾(古之灾字是上水(巛)下火)!”秀才击鼓三通:“猜得对!另一则呢?”又见吴殿邦把酒和猪肉取下,并写了一个大“福”字,说:“食人酒肉赠人福!”秀才又击了三通鼓,猜众报以热烈掌声。

可是后来,吴殿邦才知中了秀才之计,因为那个“福”字被用在那老财主的照壁上了。

无心插柳柳成荫

吴殿邦有个族内兄弟在枫溪官路旁柳树下开了一间点心铺,因为没有铺号,顾客对其不大信任,生意不佳。这日,吴殿邦便为他写了一块大招牌“柳记点(心上面去掉一点)铺”,顿时门庭若市,人见人笑:“哈,堂堂大举人不识字,心字中间写少一点!”很多人都说:“既然是‘无点心’,那我们就去点心吧!”俗话说“不是嘴欲食,而是目看见”,意即本来没有食欲,看见食物便想食。于是,看的人多,食的人也就多了,生意特别好。 一次,吴殿邦外出公干好久,回来时其族弟对他诉苦说:“自兄走后,弟的生意特别冷淡。”吴殿邦问为什么?族弟答道:“人人都说,‘有点心’好了,不用再点心了!”原来,是有好心人为招牌那个“无点心”的

(心上面去掉一点)字点足一点。吴殿邦叹气说:“唉!我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那好心人却是‘有意栽花花不发’呵!”

福无双降与祸不单行

吴殿邦每年除夕为自家贴的春联夜里总被人家偷揭去,好不气恼!这一年除夕,他贴出的春联只是这样的半截子:

福无双降

祸不单行

真是人见人怕,春联完好保留下来了。大年初一一早,他才补上下半截,变成:

福无双降今朝俱降

祸不单行昨夜全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