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5 14:21
鉴别特征 尾部鳞片排列成环,每3环组成一节;脊鳞由前到后排成纵行,不斜向中线;体侧小鳞间杂以分散的较大鳞片;背面深色宽横斑间间隔以浅蓝色窄横纹;雄性有肛前及腹部胼胝鳞。
形态 全长雄性(118+95)mm, (108+216)mm,雌性(112 + 218)mm(均西藏波密)。
身体较壮,背腹扁平。头略呈三角形,头长大于头宽;鼻孔较大,卵圆形,位于靠近吻端的两侧,恰在吻棱之下;眼大小适中,瞳孔圆形;鼓膜径稍小于眼径,椭圆形,位于表面,可透见其下方的耳柱骨。吻鳞宽大于高,上缘凸出呈弧形;头背鳞片大小不一,吻背者略大而微隆,头背其余鳞片稍小而较平滑;顶眼不明显,呈一小白点;颌角与颈侧有成短行或成丛的锥鳞。头侧鼻鳞卵圆形,前端较窄,切吻鳞与第一上唇鳞邻接处,鼻孔位于鼻鳞中央,开口向外侧;鼻鳞后端与上睫脊相隔4-5枚小鳞,上睫脊不特别发达,其前端不到眼前角与鼻孔间距的中点;上下眼睑被覆小鳞,眼下方有一行排成弧形的起棱鳞片略大于其相邻鳞片,此行鳞片与上唇鳞之间相隔2-3行小鳞;眼后颞部鳞片稍大而微棱;鼓膜上缘有一行较大棱鳞,远大于其上方的颞部鳞片,鼓膜前缘也有一竖行较大鳞片,其中最下一枚特大呈锥状。上下唇鳞每侧均有8-11枚。颏鳞倒三角形,与下唇鳞平行有2行窄长鳞片,向内侧鳞片渐小,过渡到颌部中央细小而隆起的鳞片。无喉囊。有肩褶,不特别发达,仅肩褶前端有1-2枚略大的刺鳞。颈背中线有一行极低矮勉强可辨的刺鳞,形成痕迹的颈鬣。躯干背面脊区鳞片略大而具棱,鳞棱相连呈纵行而不斜向中线;脊区两侧鳞片立即过渡为体侧的细鳞;从肩前沿肩部上弯再下曲沿体侧到胯部有一连续的皮肤褶(暂名为背侧肤褶),背侧肤褶以下体侧的鳞间杂以少数尖出的锥鳞,几乎以等距相间排成2纵行;腹面鳞片与脊区鳞片大小相似,横斜整齐成行。雄蜥有肛前及腹部胼胝鳞。四肢适中,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超越甚多,后肢贴体前伸达腋下或肩前;四肢背面被覆强烈起棱鳞片,上臂外侧鳞棱尤强,股后缘细鳞间杂以刺鳞。尾圆柱形,基部较扁平,尾基以后被覆强烈起棱的大鳞片,排列成环,尾腹每3环组成一节。
福尔马林液浸标本背面呈跨左右的黑褐色宽大横带若干,横带前后缘色深,前后两横带之间为浅灰色窄横纹,此浅色窄横纹在肩前、腋后及胯前各一条,躯干部尚有3-4条。头背灰褐色无斑。腹面浅褐色。
国内分布:
我国西藏自治区特有种。目前仅知分布于藏东高山峡谷地区波密及其附近通麦、易贡等地。 西藏:波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模式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