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熊和

更新时间:2024-10-23 13:25

吴熊和(1934年05月21日~2012年11月02日),上海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是浙江大学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文学遗产》通讯编委等。曾获“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被浙大中文系视为标杆性人物的大师。

人物生平

1955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1957年,浙江师范学院(原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6年,晋升为教授

1990年,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1999年,患多发性骨髓瘤。

2012年11月2日22时10分,因病辞世,享年79岁。

出版图书

人物论著

出版著作17种

1。《词学全书笺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2。《张先集编年笺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唐宋词汇评:两宋卷》(共5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传统文化:经典宋词》(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5。《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唐宋词精华(珍藏版)(上下)》(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7。《诗词曲精选系列:唐宋词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8。《读词常识》(与夏承焘合著)(中华书局2000年版)

发表论文30余篇,在《文史》《文学评论》等学术杂志上,已汇为《吴熊和词学论集》出版。

吴熊和教授长期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曾承担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古籍总目·词籍总目》和教育部“211工程”的《词学研究集成四种》等重大项目,并致力于词史的梳理与研究。

其所著《唐宋词通论》是一部自成体系的词学专著,在理论、方法和具体考证上都有创新与突破。

社会评价

浙江大学讣告:他是“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的学术传人,在唐宋词学、词学文献学、明清之际词派研究、域外词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成就。吴熊和先生在学术上以专驭博,卓然自立,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词学研究体系,奠定了在当代词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可先:先生暑假读了两个月的书有些心得,遂把三届博士召到一起讲课,所讲内容,振聋发聩。其中所讲的两个方面成为我以后从事学术研究时经常关注的问题。一是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他说,从事学术研究而缺乏思想,终究境界不高;仅有思想而缺乏学术根底,易于游谈无根,危害更大。其二是有关浙江学术的论述。他以为浙人古往今来都重思想,思想颇多异质且有超前的意识。代表人物如宋代的叶适、陈亮,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黄宗羲、朱彝尊、全祖望,直至近代的龚自珍、章太炎、王国维、马一浮等。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可先:吴先生博学多识,以专驭博,视野宏阔高远,学术宏博精深,在词学领域,纵则将唐宋元明清都纳入他研究的视野,每个朝代都有研究成果;横则在词源、词体、词人、词集、词派、词乐、词调、词谱都有精深的研究;从地域看,他对国内的词学和境外的词学研究都很深,如高丽词学的研究,很有开拓性。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沈松勤:他给研究生、博士生上课主要教大家自己看书,看完了到他家谈感受,他会故意提出不同意见引起争论。这样的上课形式有用、有趣多了。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陶然:先生第一次入院时,提及想看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我遂去学校图书馆借来,先生白天做化疗,晚间则读书吟咏,未尝停歇。出院之日即将此书三大册还我,谓已读毕。这种积学不辍的习惯一直到最后手已无力翻书时方止。诸同门每次去探望他,他所谈的都是学术研究或学科发展的问题,令人敬佩其学术思维的活跃。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说,吴熊和教授是一位有造诣的学者,“他不是一个不闻窗外事的学者,他对当今时局非常关注。跟他交流,他的学者风范,让人如沐春风,他提意见也不是盛气凌人,值得后生继续发扬。”

胡可先挽吴熊和诗云:“文史铸词心,卓尔成南斗。春风惊岁月,桃李满户牖。”吴熊和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词坛的丰碑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