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6 09:31
吴观张,男,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2年至1994年,曾任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院长。1994年后,任北京筑都方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导师
天津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4年 南京教师进修学院
1969年 北京建国门外外交官公寓
1969年 北京建国门外国际俱乐部
1969年 北京建国门外友谊商店
1969年 北京建国门外使馆等
1975年 北京丰台西南郊冷库等
1976年 毛主席纪念堂
1984年 北京首都宾馆等
1986年 参与技术管理众多设计项目
有一位80岁的“爷爷级”高级专家,至今仍然活跃在第一线,与年轻人“混”在一起而乐此不疲。他所追求的已非打工挣钱这么简单,除了热爱这份事业之外,更多地体现了一个“匠人”的拳拳之心。
荣誉等身佳作多
见到吴观张先生,是在位于延安路上的外滩中心16楼上海五合智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他此次来上海是准备参加2013年12月17日五合智库的新年聚会,并顺道回了一趟南京老家。刚踏进办公室,便有一位年轻的设计师拿着自己的方案主动找到他。可能是之前有过多次沟通,所以吴老先生很快就提了四条意见。声音洪亮,思路清晰,一点都不像一个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
“是什么原因让您一直坚持工作?”记者以这个问题开始了这次采访。吴老稍作了一下思考,给出了这样的答复:“老伴是学医的,我是搞建筑设计的,除了儿子、孙子,两人之间没有多少可以谈论的东西,整天腻歪在家里干嘛?还不如找点事做。”但随着交流的深入,记者却发现,让老人坚持工作下去的理由并非这么简单。
吴老先生出身于1933年3月,取名观张,含有母亲的姓,取夫妻和睦之意。吴家在南京浦镇开有小店铺,日本侵华期间店铺被烧,家境贫寒。吴观张靠哥哥们赚钱上学,在这个有着十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中,几乎人人都是在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1952年,19岁的吴观张由苏州高级工业学校土木专业毕业赴无锡任辅导员,并与同期入职的一个女同事朱文玉相识、相恋。
吴观张之所以在后来能进入清华大学深造,这其中还有个小故事。朱文玉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继续深造,“再不努力就配不上她了”,逼得吴观张也开始拼命学习。就在朱文玉上大学两年之后,他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深造。
“我就是一个匠人。”在采访中,吴观张多次提到这一点,毫无做作之意。而对于这样一位在建筑设计行业颇有建树的老人来说,抱有这样的心态,实属不易。1962年,吴观张清华毕业之后,进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他于1980年以高票当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任民选院长,也是一位民选院长。曾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并在清华大学任教,退休之后还担任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工学院、天津大学等众多学府建筑系硕士生导师,培养学生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曾接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接见,并赴美国、欧洲、新加坡多地访问。吴老先生也主持设计了不少有名的项目,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首都宾馆、北京建国门外外交官公寓及国际俱乐部等。
言传身教为后辈
吴观张身上的匠人精神呈现了对后辈的言传身教。
有人在网上留言:吴老80岁的高龄,仍然奋战在第一线,既为提升自我,也为提携后辈。待人接物,温文儒雅;学术应用,严谨踏实。这才是传说中的以德服人,以能服人!在洲联集团内部,年轻的设计师们都亲切地称吴观张为吴爷爷,而不是常见的“吴总”或者“吴教授”之类客套称呼,足见年轻人对这位老人的尊敬与爱戴。
1994年吴观张退休后,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返聘,与另外一位退休的同事一起,成立了一个工作室,主要任务就是“以老带新”,让刚刚进入研究所的年轻人跟着他们学。吴观张主要对年轻人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然后参加招投标。效果很不错,中标率在30%~40%之间,而这也为跟着他们干的年轻人获得了不错的奖金收入,每个月达到三四千元。每年带4个人,10年间总共培养了50多个设计师。
2005年,吴观张在由他的学生刘力、卢求等人创办的洲联集团内部举办的“五合大讲堂”作了一次演讲。事后刘力找到他,让他来洲联集团担任总顾问建筑师。其时,吴观张已经离开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便接受了邀请,同时还兼任北京另外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同类职位。
如今,吴观张还像一个年轻人一样,每天准时上下班,上午在另外一家公司,下午在洲联集团,主要任务就是为年轻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在技术方面把把关。周末会准备一家6口人的饭菜,有时间的话还要看看篮球比赛,尤其是美国篮球职业联赛,喜欢打得行云流水而富有观赏性的火箭队、快船队,不喜欢热火队,认为他们聚集了一帮很有天赋的人,不太“费厄泼赖”。
身先士卒做表率
吴观张在做一件繁琐而非常实在的事,就是着手编纂一套《高层写字楼核心筒参考图》,已四易其稿,接近完工。
近两三年来,吴观张动过两次手术,身体已经大不如前,而且眼睛也不是很好,无法长时间画图,尤其是一些线条很细的设计图,画起来相当吃力。但他还是把这个活接了下来。他说:“我这是提供给做方案设计的人,可以让他们在核心筒的设计方面节省很多精力。设计时根据地形、地貌、地块大小等,决定建筑物的外观,如果中间的核心筒做好了,等于完成一半了。所以我把各种规模的核心筒做出来,让设计师可以套用。”
吴观张发现,如今年轻的设计师更喜欢出创意,而在技术方面,却不太喜欢下功夫。对于很高的超级大楼以及外形比较奇特的建筑,在他看来,其实都是“花架子”。他说:“在建筑设计行业,其实缺的是实实在在的匠人、实干家,唯独不缺的就是创意。”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年轻人起点表率作用。
坚称自己是“匠人”的吴观张,在他的设计思想里一直把实用、经济放在前两位,美观放在第三位。“所谓的匠人,就是唯实际去做东西。”这是他对“匠人”的理解。所以,对于自己所有的设计作品,最让他有满足感的还是那些住宅,虽然不如公共建筑项目那么受人关注,但是通过大量繁复细致的工作,设计出让老百姓满意的房子,最有收获。
记者点评
在跟吴观张老人交流过程中,记者能明显感受到他身上的“匠人精神”。毕业于中国最为知名的高等学府,同时又有国内知名建筑设计大院的从业经历,让他在国内建筑设计行业颇具声誉。眼下他的退休金7000多元,老伴的退休金也不低,对于这样一位老人来说,坚持工作至今,已经完全超脱了上班挣钱的范畴,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责任和追求。
老人直言,自己就是一个“匠人”,所以他一直坚守匠人的本分。比如他对年轻后辈的言传身教,以及直截了当地指出建筑设计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都体现出一位匠人应该具备的本色,以及那份拳拳之心。也正是这份执着,才让他一直坚守下去,并愿意为之付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