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4 19:00
吴镇科(1916-1944),1916年出生于新平县桂山镇,1937年参军抗战,曾任国民党第七十九军军部少校副官,1944年9月在湖南省冷水滩对日作战时牺牲。
吴镇科,云南省新平县桂山镇人,男,生于民国5年(1916年),民国23年(1934年)毕业于新平县立初级中学。民国25年(1936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云南分校,为十五期学员,民国26年(1937)5月23日,镇科应征入伍,先后在广西柳州军干班,湖南株州军干班,广西桂林东南干训团,湖南薛家铺九十八师总务大队受军训。历任九十八师三团一营机枪连准尉、少尉,师部中尉副官,新编第十师分站长,七十九军军部少校副官等职。参加过抗击日军的“鄂西会战”,三次“长沙会战”,“长德战役”和“衡阳战役”。1944年壮烈牺牲。
在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为救国家、民族于危难,英勇作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英雄,吴镇科就是众多英雄中的一位。
吴镇科,字进举,生于1916年9月6日,新平县桂山镇小河边人。镇科祖籍安徽凤阳寿州,先祖吴源庆在明洪武年间任云南前所百户候,为枝发云南始。祖吴高于嘉庆年间自易门迁至新平小河边村。镇科父桂芬,号香远,光绪十二年出生(1886年6月),1960年辞世,终年74岁。母亲王氏,光绪戌子年十月出生(1888年11月),1953年逝世,享年65岁。桂芬、王氏共生十子一女,其中五子、六子、七子早殁,余下七子分别是镇琛、镇权、镇柄、镇科、镇品、镇坤、镇华,镇科排行第四。桂芬一生勤勉兴业,曾创“桂兰斋”商号,生产销售糖果糕点,生意较好,家境相对宽裕,兄弟七人除镇琛、镇权、镇柄外,镇科等四兄弟均进新平中学就读。镇科自幼聪明好学,成绩一直很好,喜欢书画。1934年,镇科新平中学毕业,时年18岁,当时正值东北沦陷后日本加快侵略步伐全面逼近华北之际,战事成为当时国内的重大问题。1935年,镇科与本县人文庙街人赵凤英结为夫妇。1936年,新婚的镇科应时势需要决定从军,于当年考入了黄埔军校云南分校,成为第十五期学员,时年20岁。
是时,日本全面侵华战事不可避免,国民政府1937年初在全国范围内征兵备战。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原则抽丁,吴家七子要抽2丁,几位兄长无意从军遂外出不归,征兵处将父亲桂芳抓进兵营逼诸子现身,家人急报在昆学习的镇科。镇科闻讯返乡,未进家门即赴营中救父,征兵处要测量镇科身高体重,镇科当时已是一米八多的高大青年,称量完毕,完全合格。镇科对征兵的工作人员说:“为人子,父母养一场,当兵都当不上是一种耻辱!”随后,镇科又问征兵处是否自己留在营中,让父亲回家,对方让父子俩都回家,让镇科在家等候出发通知。镇科问“你们不担心我跑掉?”,征兵处答“不担心”,他们相信镇科不会跑(当时抓丁的环境,一找到合适的应征者,为防止中途生变,就关在兵营不准外出了)。1937年5月23日,镇科随部队离开新平,时年21岁,此一去,终成永别。入伍第25天,子朝康出生,父子从未相见。一月后,“七七事变”爆发,全国进入战争状态,镇科也随军辗转南北,先后在柳州、株洲军干班、广西桂林东南干训团、湖南薛家铺九十八师总务大队参与军训;后历任九十八师三团一营机枪连准尉、少尉、师部中尉副官,新编第十师分站长,七十九军军部少校副官等职。
在此期间,家人和镇科之间只能通过书信往来,在字里行间中知晓彼此的动态。儿子朝康满周岁时,由舅舅抱着照了一张相片寄给镇科。镇科也不时寄回了一些身着戎装、年轻英武的照片。有一次,母亲生病,思念前线的镇科,写信要求镇科返家探母,镇科回信寄了军长写有批示的请假条,军长写到:战事太紧,等打败日军再回。儿子朝康4、5岁左右学写字时,爷爷将其写的字寄给了父亲。镇科回信言:“我儿的字像西洋画”,充满舐犊之情。随后,战事日紧,镇科也较多提及战事,他在信中写到:“抗日是一场关系到我们国家独立、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我们不能当亡国奴,一定要抗战到底,把日寇早日赶出中国去,收复失地,光复山河,坚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凯旋而归,光荣返里。”必胜的决心历历可现。
1937年-1944年间,大小战事随时在打,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镇科在此间寄回的书信有一百五十多封。前线与后方,一家人和一个人,相互间的思念与眷恋就完全浓缩在来往的书信之中。可惜,这些可抵万金的家书在文革期间销毁了,所幸吴家还留存下了几张镇科的戎装照,使后人尚得以见识英雄的风采。1944年4月18日,日本为了挽救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援救它侵入南洋的孤军,并摧毁美军在华东、华南的空军基地,首先从河南发动了向国民党战场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沿线等地新的进攻。1944年6月,长沙失守。日军为打通湘桂线,进犯广西、贵州而制定了《湘桂作战计划》,8月8日衡阳沦陷。日寇第六方面军部份师团,于9月1日沿湘桂铁路两侧向我发动钳形攻势,侵至粟山铺、莲圹、黄阳司一带之敌继续向冷水滩并绕道北侧进犯芦洪市。为掩护冷水滩至黄沙河一带的群众安全撤退,镇科所在的七十九军已从衡阳外围西渡一线撤至东安冷水滩设防堵击。
9月7日,日军数千人化装成友军和农民,袭击七十九军军部。王甲本军长本想亲自指挥部下某团歼灭该部鬼子,但部下一团长缓报军情,师长拉走部队,致使王军长到达预想作战战场时,不见自己部队,却在东安县山口铺镇芭蕉村附近和日军主力数千人遭遇。危急关头,王军长亲率手枪排掩护军部转移,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血战,战斗中,王军长腿部中弹,作为随身副官的镇科将自己的皮带解下,绑住了军长的伤腿,命令士兵阻击,自己背着同样1米8以上身高,体重更重的军长边打边撤,在玉霁亭和日军拼起了刺刀,终因寡不敌众双双惨死于敌人的刺刀之下。
是时,王甲本军长43岁,这位杀敌无数,战功卓著的被誉为“硬战军长”的将军,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上牺牲在刺刀战场上的最高级别将领,践行了其铁血的气质。是时,吴镇科副官28岁,其在风华正茂的年龄,在生死关头舍生取义,没有丢下自己的军长顾全性命,而是与军长共赴国难战死疆场,凸显了中国军人的无畏本色。当日,战斗停息之际,几名士兵找芭蕉村的群众帮忙掩埋战友尸体,村民刘理谷捐出了留给母亲用的棺木给王甲本军长,地主廖明宣捐了一口给镇科。大家把王吴二人合葬在刘家附近的上坡上,因战事紧迫,只是草草理了一个圆形土包,未留墓碑。
军长与日军拼刺刀战死沙场的消息,在后方报纸披露后,举国震惊,同声哀悼。七十九军军部在湖南武岗举行了隆重追悼会,沉痛悼念王军长与镇科等抗日阵亡将士。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派人送去了挽联:“东安县里悲霞日,玉霁亭边混共天。”同年十月二十日新任军长方靖写信给镇科的父亲,讲述了王、吴与日军拼搏壮烈牺牲等情况。同年,国民政府给吴家寄来了“抗日阵亡将士证明书”、“荣哀状,“飞鹰旗”等,追认吴镇科为“抗日烈士”。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谕字第43196号文,核准发给镇科家属特恤金五千元。镇科父桂芬毅然将特恤金五千元捐献给国家作为抗日救国军费。国民政府知悉后,盛赞其子壮烈殉国、其父热忱爱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为镇科家属亲笔题赠“教忠立義”巨幅匾额,派人亲自送至吴家。随后,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题赠“义行可风”匾额一方,新平县县长周怀植题赠对联“护主帅而归天忠昭湘水,捐恤金以救国义满滇池”。地方名士,前清举人马太元题赠“忠义可风”及“移孝作忠光增云史,捐躯为国名震湘江”楹联;前清拨贡,新平中学校长周镇歧在吴镇科遗像上题了四言诗:“镇科进举,吾党之英,日寇进犯,投笔从军,离别故土,告辞双亲,保国卫民,猛杀日军,忠勇顾将,义建功勋,壮烈殉国,万古长青”。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镇科追授了《革命烈士证明书》,并在烈士的家乡修建了衣冠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