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4 13:20
吴鹏翱(1755年—1826年),祖籍阶州吴家道(今武都区汉王乡),生于清阶州白马关分州安宁里(今甘肃康县寺台乡),字云逵,号仙陵山人。清代陇上著名文史学人,以《武阶备志》一书流芳后世。光绪间叶沛恩《阶州直隶州续志》首列其传,虽今人多著皆有增补,但仍有一些抵牾、不确之处尚需考辨。
吴鹏翱的生平现今均作1763年—1826年,考之,卒年为确、生年有误。他病逝于陕西旬阳县教谕任上,是在清宣宗道光六年(1826年)冬月二十七日,时年71岁,这一点史料记载为确。该县知事王壬垣、兴安府知府龚定国等人赠送《生前德序》匾,对其亡故时间也记载甚确,不可能有纰漏。那么,按此卒年71岁上溯,吴鹏翱应出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而不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今人之所以会出现吴鹏翱生年的错误,是因其建立在他18岁参加州试、一连三次参加乡试落第,又再闭门谢客,埋头苦读三年才于乾隆五十四年中举(孝廉)的不合理推算上。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吴鹏翱从州试到中举实际花去了16年时间,中举时他已经是34岁了。
吴鹏翱放弃会试,并非不恋仕途,而是在功名、人生和自主之间权衡取舍的结果。他中举次年,即参加了礼部贡院的春闱(会试)不第,对于35岁的他,是继续苦读生涯?还是干点识见天下之事?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开始了宦游、读书、著述的新阶段。邢澍《武阶备志序》有生动记述:“余戚选贡吴君云逵,客浙东西十余年常与余相依。暇日无事,纵论古今,叹乡《州志》之不足据,发奋草创。就余家藏书三万余卷,朝夕披阅,手抄目营至夜分不少休。体例门目则就余商酌之。”(冯国瑞《守雅堂稿辑存》)可知吴鹏翱治文史而成《武阶备志》,并非一开始就确立的目标,而是他在宦游、读书生活的逐渐进行中,由思考而草创,系集腋而成裘的。当然,他少年时期良好的家教素养和游冶识见也是极其重要的。《武阶备志·凡例》云:“愚自少从先君子远宦,迨稍长,复以觅食走四方,滇黔闽广燕赵吴越间,游历几遍。”由此可见一斑。
吴鹏翱的籍贯,今说或为阶州人、武都人,或为康县人,但说法未确。说其为清阶州人不谬,但吴鹏翱所在的乾嘉道时期,并无武都县、康县之称。有学者称:“吴鹏翱,祖籍阶州吴家道(今武都区汉王乡),雍正年间,其祖父吴徽因家贫移居今康县寺台乡庵房山……乾隆初移今寺台乡吴家斜坡。”(漆子扬《邢澍诗文笺疏及研究》)此说较前大大前进了一步,但只说明了祖籍,吴鹏翱的生地仍显不确,今康县寺台乡与他生活的乾道时期是怎样的一个行政区划?据民国康县首志《新纂康县县志》(省图石印本),今康县寺台乡(民国属大堡乡)即在清乾道时期属于阶州白马关分州安宁里,为吴鹏翱确切籍贯。
现今诸书对吴鹏翱治史《武阶备志》的艰辛、该著的流传和历史功绩颇为关注,但对其承前继后的历史地位缺乏评价。邢澍评吴鹏翱撰《武阶备志》缘由为“叹乡《州志》之不足据,发奋草创”,成书之后“可成一家之著作,备《四库》之采择矣”。承前与创新,在此一目了然,远非当时一般史家可比。这种能力的获得,还因了他祖父乾隆初迁居安宁里(今吴家斜坡),十八年后他父亲吴作哲中举,家道振兴。后两年吴鹏翱出生,随父开始了在狄道(今临洮)、云南禄劝、广东镇平等地成长读书生活,良好的少年学养,奠定了他承前创新的基础。而他学术的求真精神,以及学业的求实理念,是该书“展而读之,真足以移风易俗,凡为政者之所必需,亦凡为士者之所必览也”(清罗映霄《武阶备志跋》)这种学术价值的根本保障。
《武阶备志》一书的著作风格,影响并启发了后面的治史者。《阶州直隶州续志叙》云:“吴鹏翱《武阶备志》二十一卷,考据颇详,顾迄明而止,国朝事阙如也。”同期《阶州直隶州续志序》说:“书吏呈《武阶备志》一部,系郡人吴鹏翱所撰。考据详矣,但迄明而止……”可知,陇南晚清时重要方志《阶州直隶州续志》即继承了吴鹏翱求真求实的学术风范,并使其史事追求得以延续和发展,所以《武阶备志》承前继后的历史地位应得到充分重视和高度评价。另外,今存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刻本《扶风县志》为吴鹏翱、王树棠合纂,按时例兼有扶风知县宋世荦署名,系我国重要方志,有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影印本,但学界对其重视不够,有待深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