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3 02:29
本词条主要介绍电影技巧吸引力蒙太奇的定义,理论概述,命名及译名来源及理论影响。
吸引力蒙太奇(英文:Montage of Attraction,法文:Montage d'Attraction),电影蒙太奇技术术语,出自爱森斯坦1923年发表于马雅可夫斯基主办的《左翼文艺战线》杂志上的同名论文,是爱森斯坦对蒙太奇分类中的一类。主张不在戏剧动作固有的逻辑框架内静态地反映事件,而把随意挑选的、各自独立的吸引力自由地加以组合,以非常的手段给观众带来震撼性的影响。
爱森斯坦认为把戏剧观众引导到预期的方向(情绪)上是任何一种功利主义戏剧的课题,戏剧这架机器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可作为引导工具,吸引力(从戏剧的视点来看)是戏剧的一切进攻性的要素,即能从心理上和感觉上感染观众的一切要素;从形式的观点看,吸引力是建构舞台演出的独立的、本原的要素,是戏剧效果和戏剧一般的分子单位。
吸引力蒙太奇将使构成“能够起感染作用的结构”的诸原则的可能性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是静态地去反映特定的、为主题所必需的某一事件,而是推出一种新的手法——任意选择的、独立的、自由的,然而却具有达到一定的终极主题效果这一正确取向的蒙太奇,哪怕超出特定的结构和情节场面也能奏效。
多年来,中国一直把“吸引力蒙太奇”译作“杂耍蒙太奇”,但实际上,“杂耍”和“吸引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按照爱森斯坦的说法,“杂耍”是指马戏团艺人表演的拿手绝技,它的技巧完美程度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种绝技是靠自身完成的一种绝对的东西;然而“吸引力”却相反,它不靠自身,而是靠观众的反应来完成的,是建立在“相对的、观众反应的基础之上的”。后来爱森斯坦在《我是怎样成为导演的》一文中谈到了他使用吸引力蒙太奇这一术语的起源。他说:“……别忘了,想用科学方法来探索艺术奥秘的人是一位年轻的工程师。他从所学习过的种种科目中掌握的第一条原理,便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得从定量分析开始,因而首先要有一个测量单位。于是我便去寻找测量艺术感染力的单位。在科学中有‘离子’、‘电子’、‘中子’。在艺术中姑且就叫‘吸引力’吧。在机器、导管、车床的组装操作中,有一个生产术语已经成了日常用语……叫蒙太奇。太棒了!为了把感染力的单位结合成整体,于是我们就把两个词儿融会在一起,结果便得到了这么一个半生产、半游艺的双重符号。这两个词儿都是从大都市主义的深层产生的,而我们当时也都是大都市主义者,‘吸引力蒙太奇’的术语就这样产生了。”
爱森斯坦《吸引力蒙太奇》一文发表后,在苏联电影理论界引起了一场持续40多年的激烈争论,直到60年代,各方才能以较为平静的态度来评价爱森斯坦这一理论的得失。爱森斯坦虽然利用的是戏剧的素材,然而却勾勒出了电影理论的轮廓。他提出观念的-涵义的蒙太奇的原则。他把“戏剧这架机器的一切组成部分”都一律平等地看成是感染观众的手段。对于戏剧来说,将表演的和非表演的元素等同起来可能有些不自然。但是在电影中(首先是在无声电影中),如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与戏剧不同的。所以,强调“非表演的”元素就很自然了。关于“吸引力”如何被运用于感染观众的诸感觉的论断,后来成为爱森斯坦撰写《垂直蒙太奇》的雏形。
爱森斯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未完成的论文《彩色电影》中,他仍对“吸引力”的论点进行了争辩意味的再阐述,由此可见,吸引力蒙太奇这一术语在爱森斯坦整个电影理论架构中占据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