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

更新时间:2024-06-01 22:28

呕心沥血(拼音:ǒu xīn lì xuè)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和文人作品的成语,该成语有两处来源,其中“呕心”出自唐代李商隐李贺小传》,“沥血”出自唐代韩愈归彭城》诗。后来人们把“呕心”和“沥血”合起来,组成了“呕心沥血”这个成语。

成语出处

唐·李商隐《李贺小传》:“(李贺)恒从小奚奴,骑距驉(xū),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来,人们就从这句话中提炼出“呕心”二字,又从韩愈《归彭城》诗中的“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一句中提出“沥血”二字,组成了“呕心沥血”这个成语。

成语故事

唐代诗人李贺,自幼聪明好学,小小年纪已饱读诗书,7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韩愈、皇甫湜(shí)开始还不相信,于是经过李贺家的时候,当场出题考他。让他写诗。李贺提起笔就像早已构思好一样,给诗命名为《高轩过》。二人大吃一惊,李贺因此而出名。

李贺作诗的方式跟别人不大一样。每天一大清早,他就骑上马,随身携带一只锦囊,信马由缰地游逛。碰到什么事情,看到什么景致,触动了诗情,激发了灵感,便将所得佳句随手录于纸上,投入囊中。得一句也好,写一首也罢,随想随写,随写随投。等到傍晚回到家中再将所写诗句加以整理,重新润色,便成为一首首好诗。这种与其他文人先立题再为文的写作方法大相径庭。但李贺的奇文奇诗大多都是这样写出来的,而且不管风吹日晒,冰霜雨雪,每日如此,从不间断,除非有特别重要的事情。

母亲知道他从小身体不好,怕他这样用功会累出病来,便劝他不要这样,但李贺却不肯改变已养成的创作习惯。没办法,母亲只好限制他每日囊内诗稿的数量,并让丫鬟天天检查。有一回,丫鬟从囊里拿出的诗稿要比平日多出几乎一倍,李母气得发怒。她心疼地训斥李贺说:“你身体孱弱,不能过度劳累。不要你出去跑,你偏要去;让你每天少写一点儿,你也不听。你是不是非要累到吐血,气死为娘才肯罢休呀?”母亲骂她的,李贺却依然故我,每日仍苦吟不止。

尽管李贺才华过人,却始终不肯去参加进士科考。既然不肯做官,便无许多烦恼,李贺就此静心埋头作诗。当时正值“安史之乱”以后,李唐政权已由盛转衰,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李贺对这些社会现实虽心怀不满,却又深感无能为力,只能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他的写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常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神秘的意境。他的诗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大概也是他获得“诗鬼”这个称号的原因之一吧。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创作过于辛劳,致使他只活了27个春秋就英年早逝。李贺虽然过早谢世,但他短暂的一生却给后人留下了《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

成语寓意

呕心沥血常用来形容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穷思苦索,费尽心血。从古到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呕心沥血的状态。可见,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免不了要付出很多心血。在人们看来,呕心沥血的人可能在工作方面都是“工作狂”,这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工作狂”会出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问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应当倡导劳逸结合,在保证健康的基础上努力工作。

成语运用

“呕心沥血”即形容极度劳心苦思;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在现代多用来比喻老师或者家长以及为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有时候,也会用来形容作家作书的过程。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仗兹正气,弹压河山,无任呕心沥血,传檄以闻!”

王首道《坚定地站在正确路线一边》:“他不辞辛劳,日理万机,呕心沥血地勤奋工作。”

叶圣陶《未厌集‧抗争》:“啊,我的舞台,几年来在这里演呕心沥血的戏,现在被撵下来了!”

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三三章:“到那时,他们回想到本阶级的前辈,是怎样呕心沥血地劝导他们迷途知返……他们也许会伤心痛哭,至死不忘。”

臧克家《老舍永在》:“呕心沥血,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 ”

成语辨析

呕心沥血—煞费苦心—殚精竭虑—苦心孤诣

以上这些成语尽管都有费尽心思的意思,但是,它们在使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呕心沥血”强调的是在文艺创作或者研究上面费尽心力,“煞费苦心”强调的是为得到某样东西或者重要的信息而费尽心力,“挖空心思”强调的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想尽一切办法,“殚精竭虑”强调的是苦心钻研某事或者为了工作而耗尽精力,“苦心孤诣”强调的是做某些重大研究或者某些重要事件而煞费苦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