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5 08:53
1928年,周仲瑛出生于江苏如东。13岁时,周仲瑛正式随父研习中医;17岁时,已能跟随出诊;20出头,便在家乡开设诊所。
1947年,在上海某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深造。
1955年,入读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
1956年,任职于江苏省中医院。
1983年到1991年,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院长。
1991年,获聘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2007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入选首届“国医大师”;10月,获聘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2020年8月,获聘为“学术传承导师”;12月,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3年10月2日,周仲瑛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6岁。
周仲瑛对多种急性外感热病、内科急难病证等有着研究和临床辨治经验。
周仲瑛在内科学体系上,提出了脏腑为内科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并据此编写出内科学总论—辨证施治纲要,对临床专业化起到了先导作用;在急症研究方面,他概括急症的基本病理特点为内外合邪、大实大虚、多脏同病,强调风火热毒等病理因素的作用,构建了中医内科急症学学术体系;在疑难病症研究方面,重视痰瘀火毒的致病作用,以病理因素为线索,以脏腑病机为核心,阐明虚实补泻、标本缓急、复合立法的具体应用及其相互关系,系统概括疑难病的病理特点和辨证施治规律。
截至2014年6月,周仲瑛已发表论文113篇,出版著作11部,其主要专著有《从瘀热论治内科难治病》《瘀热论》等。
截至2014年6月,周仲瑛已获得专利授权6项。
据2023年4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显示,周仲瑛已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部级6项、省级以上17项。
周仲瑛认为,中医经典常读常新,常悟常进,经典中所蕴含的基本理论、诊疗手段和思辨方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重视经典对中医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周仲瑛心系中医药发展,并寄语中医药人才:疗效是中医药之本,中医药发展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心。作为一名中医,一定要通过多读中医经典、多学前人经验和多做临床实践,不断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让更多的患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要让中医药人员特别是青年中医确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加快中医人才培养,使中医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周仲瑛对学生要求严格。作为中医的研究生,一定要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要能够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分析和处理临床问题,要做到知常达变,学以致用。对于论文和科研,临床病历必须详细记录病人的真实情况,好亦录之,不好亦录之,决不能弄虚作假。
周仲瑛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组建了中医急难症研究室;另创建了中医内科急症学科。
周仲瑛主持编写了《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急症学》等多部教材。
1988年,周仲瑛在中国率先开设了“中医内科急症学”课程。
截至2021年7月,周仲瑛已指导培养博士生29名、硕士生11名、博士后2名、学术继承人10名,带教各级师承弟子100余名,培养了大批中医栋梁之材,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岐黄学者4名、省级名中医13名,如中医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中医师叶放,时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程海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李柳等都是他的学生。
周仲瑛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周筱斋学习中医。
“周仲瑛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在中国国内外享有盛誉。”(中华中医药学会评)
“周仲瑛在中医高等教育教学、中医内科学科体系构建、临床诊疗与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人民日报》评)
“周仲瑛大医精诚的风范在患者、在同仁、在学生的心里,永不褪色。”(《中国中医药报》评)
2014年7月,为迎接南京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周仲瑛捐资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立周仲瑛奖学金,主要用于激励该校全日制本科中医、中药专业的品学兼优学生。奖学金每年设立20个名额,每人一次性奖励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