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2 16:47
1897年(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2月28日,周志宏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一个普通银行职员家庭。
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就读于扬州中学。
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进入北洋大学预科,1923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矿冶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学习成绩优异,深受该校矿冶系主任、美籍教授施勃理(Edwin Sperry)青睐。
1924年(民国十三年),经施勃理推荐,去美国南芝加哥炼钢厂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25年(民国十四年)秋,周志宏进入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学习。
1926年(民国十五年),获冶金硕士学位。在论文答辩会上,他的才华引起了在该校讲学的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苏佛(AlbertSauveur)的注意,同意他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由苏佛亲自指导。在哈佛大学学习的第一年,他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对亚共析钢魏氏组织形成的影响”,取得创新的研究成果。同年,获哈佛大学工程师学位并申请到了海林—介林奖学金。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他又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了“钢中魏氏组织形成的冷却条件及形态”的研究。
1928年(民国十七年),揭示了纯铁在高速冷却下形成马氏体的过程。其论文被载入著名的《美国矿冶学报》,周志宏也由此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随后,苏佛推荐他到美国国家钢管公司劳伦钢铁厂任研究员。该厂给了他一个关于“消除钢管表面缺陷”的课题。时未经年,厂方主管工程师意外地收到了周志宏的研究报告,惊愕不已,遂另眼相看。不久厂方获悉他执意回国,再三挽留,但被他婉言谢绝。
1929年(民国十八年)秋,周志宏回到祖国,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员会助理委员。
1930年(民国十九年),出任兵工署下属的上海炼钢厂厂长。时该厂在外货倾销、内政紊乱的情况下已奄奄一息。他到任后,首先针对该厂的“把头制”进行改革。他亲自修订了工资方案,使有能力、工作好的员工能获得高薪,深得广大员工拥护。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他被派往欧洲检验进口钢材及考察钢铁工业。出国两年间,他在欧洲考察了洛克林、克虏伯、百禄以及普达等著名钢铁厂。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发生,他立即返回祖国,受命筹备汉阳铁厂复工。但日本侵略军迅速进迫武汉,汉阳铁厂等均准备内迁四川,复工计划未能实施。当时兵工署在重庆成立了材料试验处,周志宏任该处技正(总工程师)兼处长,1942年兵工署第二十八厂成立,周兼厂长。
1938年到1946年,他领导的材料试验处和第二十八厂主要研制和生产国防与民用急需的高速钢、冲模钢等合金钢和铁合金。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在周志宏的组织领导下,一座自行制造的400千伏安硅铁炉在第二十八厂安装成功,每月可产硅铁10吨。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又增加了拉丝模具钢、高碳钢毛坯、铬钢、钨钢、弹簧钢、弹子钢等。使第二十八厂成为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后方的合金钢生产基地。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他应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之聘,筹办该部技术研究所。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周志宏从南京回到上海,等待解放。
1958年,他在交通大学兴建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实验室,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的研究(如水力学模拟试验、热模拟试验、烟气除尘及其回收试验等)。
1962年,将上钢一厂一座5吨侧吹转炉改为氧气顶吹转炉。
1979年,召开的全国第五届政协会上。
1983年,起着手研究金属材料短缺补偿途径的可行性。当时他已年近90,还亲自指导进行直接还原研究直至1989年。
1987年,他捐出自己多年的工资积蓄-2万元充作“周志宏奖学金”,每年颁发一次。
1991年2月13日于上海逝世,享年95岁。
20世纪30年代初,周志宏在上海炼钢厂将15吨酸性平炉改为碱性平炉,并利用江南造船厂废置的1吨电炉,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炮筒、炮弹壳、枪筒等用钢。同时还在国内首次用铸造法生产出了自60~800千克等不同规格的炸弹弹壳(国外一般用压延法制造)。他为了提高合金钢产品质量,曾在合金成分配置、减少杂质和产品质量检验上花了很多精力。20世纪50年代初,奥地利发明了氧气顶吹转炉,中国部分有识之士对此极为重视,周志宏也是其中之一,曾撰文介绍氧气顶吹转炉的优越性。周志宏及其同事在开拓中国合金钢及铁合金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试制钨粉和高速钢、高合金工具钢,试制钨铁,均填补了40年代国内的空白。
1930年,研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大型铸锻件,完成了钱塘江大桥的桥梁桥座的铸造和加工任务。1949年后,研制了少含、不含镍和铬的滚珠轴承钢。1960年,首先提出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并在工厂生产中得到应用。1978年又提出了顶底双吹氧转炉炼钢法。
1982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论文
1:Zhou Zhihong,The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Medium Manganese Steel,19 26.
2:Zhou Zhihong,The GammaAlpha Transformation in Pure Iron,TransA IME,1929,84:300.
3:Zhou Zhihong,Influence of Rate of Cooling on Dendritic Structure and Some Hypoeutectoid Steels,TransAIME, 1930,90:100.
4:周志宏,合金钢,科学技术月刊,1938,3:7~17。
5:周志宏,坩埚炼钢,工程,1940。
6:周志宏、仇同,试制纯钨粉之研究,化学工业,1949,21:3~4。
7:周志宏,硅铁的冶炼,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57,1:1~29。
8:周志宏,钨铁的冶炼,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57,1:30~60。
9:周志宏,关于钢的马氏体型显微组织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58,1:1 ~13。
10:周志宏、林栋梁,滚珠轴承代用钢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59,1:1~31。
11:周志宏、蔡泽高,lx13代用钢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59,1:33~47。
12:周志宏,滚珠轴承代用钢研究总结,上海科学论文集,1961。
13:周志宏、张福贤,碱性氧气转炉炼钢的物理化学反应及其控制,中国科学 院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术报告论文集,1962。
14:周志宏,碱性氧气转炉炼钢的评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63(1):1~17。
15:周志宏、许龙元,高温金相设备的研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63,3:58~72。
16:周志宏,热处理的发展概况及今后展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64(1):49~64 。
17:周志宏,液体渗炭的发展趋势,上海交大科技处,1964。
18:周志宏、李贤淦等,纯氧顶吹转炉炼钢的热模拟试验设备及其工作特点,上海 交通大学学报,1965,1:1~8。
19:周志宏,纯氧底吹新技术,中国金属学会年会论文,1979。
20:周志宏,纯氧底吹新技术,中国金属学会年会论文集,1979。
周志宏从教近50年,先后担任重庆大学、南京大学、大同大学等校教授,特别在交通大学任教的39年间,除任教授外,还担任教研室、系、学校领导工作,承担了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1951年他受重工业部委托,还在上海举办了理化检验短训班,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检验技术骨干。他的学生遍布全国,他为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金、机械科技人才。受到周志宏培养的科技人员中如肖纪美、徐祖耀、方正知、郑执信、张岭楠、郭树楠、谢家兰等后来都成长为知名学者、专家。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2年起,历任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主任、冶金系主任、副校长,并先后担任宝山钢铁厂副首席顾问、全国金属学会理事、全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理事长、上海市金属学会理事长等职。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第三届代表,中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理事。
1929-1930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员会助理委员。
1930-1935年,任上海炼钢厂厂长。
1938-1946年,任重庆国民政府兵工署材料试验处技正、处长兼第二十八厂厂长。
1946-194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新厂建设委员会委员。
1952-1991年,任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一级教授、机械系主任、冶金系主任、副校长;材料科学及工程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分校校长、名誉校长。
周志宏一生中为中钢铁冶金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九三学社评)
不仅仅是纪念他对交大材料学科的贡献,不仅仅是纪念他对交大发展的贡献,不仅仅是纪念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更关键的是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周志宏院士用毕生的奋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成良评)
要学习周老先生的精神,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张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