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7 00:10
周志炎,1933年1月出生于上海,古植物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33年1月11日,周志炎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海宁,在开始识字时,父亲就为周志炎买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儿童文库》。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不久上海沦陷,5岁的周志炎和家人开始逃难生活,一家人先逃避到浙江兰溪附近的甘溪乡下,半年后又绕道温州返回上海法租界。在小学时的各门课程成绩都一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考入了离家相当远的市立敬业中学,高中二年级开始分班,由于英文程度差,被分到乙(文科)班。
1950年,考入浙江大学地理系学习。
1952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转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54年1月,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并跟随了中国古植物学奠基人之一的斯行健老师,当他的研究生,后来又长期在李星学老师的领导下工作。
1961年,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研究生毕业论文为《江苏龙潭组植物群》。
1980年9月,47岁的周志炎首次出国,赴英国里丁大学等访问进修,到英国后,得到古植物学一代宗师T. M. 哈里斯教授的指导和W. G. 钱勒讷,K. 阿尔文,C. R. 希尔等前辈和同行们的帮助。
1982年,回到中国,继续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志炎早年参加《中国各纪地层》与《中国各门类化石》综合性论著的编写,主持东北、中南等地中生代含煤地层及古生物群的综合研究。首次系统研究中国南方早侏罗世早期植物群,阐明满江红大孢子壁超微结构的方向性及其潜在分类意义,研究最古老的银杏和罗汉松科植物,并系统总结中国掌鳞杉科化石参与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晚白垩世及早第三纪真蕨类和松柏类研究。关于中生代银杏目化石的系统研究被誉为在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根据2020年4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网站显示,周志炎先后发表论文90余篇,专著6部。2009年开始组织编撰《中国古植物志》,2017年和合作者共同完成《中国银杏植物》分册。
根据2020年4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网站显示,周志炎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2011年4月15日,周志炎院士应邀参加在澳门渔人码头会展中心举行的“中国古生物化石和地质环境保护前沿论坛——澳门多元旅游文化建立的启思”,在大会上作了《活化石银杏的启示》报告。
2011年5月13日,周志炎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蒙民伟楼223室,带来主题为《地球环境演变和生物进化——活化石银杏的启示》的报告。
周志炎先后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副主任、主任委员,国际古植物协会副主席,国际古植物协会中国地区代表,国际植物分类委员会植物化石组委员,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组名誉会员。
周志炎的父亲周季无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他上面有二个姐姐。周志炎遗传了父亲的近视眼,在天色较暗的日子里常常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周志炎有关银杏类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誉为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为国内外最新的古植物教科书及专著多次引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评)
周志炎不务虚名,踏实做学问,埋头搞科研。澹泊自守,宠辱不惊,虚怀若谷,视名利若浮云。(人民网-科技频道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