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7 18:15
周恭寿(1876-1950),字铭久,贵州麻江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入读经世学堂,二十七年(1901)乡试中举,三十年(1904)任贵州大学堂教员,次年赴日本留学、考察,1年后回国。奉命创办官立小学和初等小学9所,任总堂长。宣统二年(1910)创办官立中学堂,任校长。同年被选为中央教育会会员,赴北京考察。辛亥革命后,贵州官立中学更名模范中学,仍任校长并兼贵州教育总会会长。1913年3月,调任遵义县知事。创办遵义女子师范学校和12所小学。促进都匀府创办都匀十县联立中学。在家乡麻江县创办景阳小学。1916年至1917年,受四川省省长戴戡之聘,任四川西道尹。不久前往北京,任国会参议会议员。1923年因拒绝贿选曹锟为大总统,离京回黔。1928年任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兼任省立贵州大学校长。聘用国内知名学者任教。1935年任贵州省政府委员,1937年当选为国大代表,次年被委任为国民政府行政院咨议。全面抗战胜利后,再次当选为国大代表,迁居上海。总纂《麻江县志》,著有《鹤林人语》《生活日记》等。
周恭寿,字铭久,麻哈落荡羊场人(今麻江景阳)。清光绪丙子年(1876)生于一仕宦人家。其祖父周之翰,一名周侨亮,字西屏,曾官内阁中书、知府等职;其父周诚,清举人,官知府。周恭寿受家风熏陶,自幼勤奋好学。清光绪乙未年(1895年),即作为贵州全省40名高才生之一,被选入贵州督学严修创办的经世学堂读书。光绪已亥年(1899年),应都匀府童试,当选优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庚子、辛丑并科乡试,中举人,以优异成绩获省拔罐任用。最初,主讲黔西州书院,后改任贵州高等学堂讲师。
光绪乙己年(1905年)获贵州巡抚林绍年准以公费资助,浮槎东渡,任日本宏文师范学院习师范1年。
周恭寿由日本回国后,于光绪丙午年(1906年)任贵州省学务公所议绅;同年下半年,受提学使陈荣昌委托,在省城创办官立贵阳两等小学堂(该学堂包括高等小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9所),任总堂长。清宣统己酉年(1909年),当选为贵州咨议局议员,被选任副议长。是年9月,作为贵州咨议局代表,赴北京、上海等地参加请愿召开国会的活动,籍以参观各地新式学堂。通过参观,大开眼界,他认为:“黔之振兴,教育为大。”返黔后,经提学使陈荣昌批准即于贵阳城南书院旧址(今护国路)开办官立贵阳中学堂,兼任监督,并主持出版《贵州教育官报》。
1911年11月4日,贵州响应武昌辛亥革命起义而光复后,任贵州大汉军政府委员和枢密院枢密员。民国元年(1912年)4月,任原名为“官立贵阳两等小学堂”和“官立贵阳中学堂”后分别改称为“公立贵阳模范两等小学校”和“省立贵阳模范中学校”校长,并兼任省教育总会会长职务。1913年3月,出任遵义县知事(后改称县长)。1916年9月,应四川省长戴勘之聘,任川西道尹。1917年,当选为国会参议院议员,兼任四川师范大学和成都中学讲师:秋天,因对北洋军阀不满,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整军准备北伐,任命其为大本营咨议。1927年2月,应贵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之聘,任贵州省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1928年,受周西成委托,创办贵州大学于贵阳南明河畔(今贵阳一中处),并兼任校长。1935年,吴鼎昌主黔时任贵州省省政府委员。1937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1938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咨议。1941年解佩回乡,定居麻江县城;后经当时驻麻江的陆军通信兵学校教育长童元亮、政治部主任王止步推荐并报国民党中央批准,应聘任通校高级顾问。1944年12月日军侵入黔南,时局紧张,为暂避敌锋,随通校入川,寓居重庆。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不久,国民党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实行新宪制,周被选为国民大会代表,后乃迁往上海,定居于其胞弟周昌寿(字颂久,物理学家、大夏大学教授)寓所,昆仲2人欢度晚年。
1950年,周恭寿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周恭寿一生对教育事业极为重视。任官立贵阳两等小学堂总堂长期间,他精于治学,不但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而且关心学生的体育活动。清宣统己酉年(1909年)秋,在他的主持下,该两等小学堂近千名学生即在贵阳南郊新军操场举行了一次观众近万,秩序井然,而为贵州全省前所未有的运动大会。辛亥革命后,学校恢复上课,他当时任公立贵阳模范两等小学校和省立贵阳模范中学校长兼省教育总会会长,在他的倡议下,贵州都督府教育司和贵州教育总会在贵州光复1周年纪念日—1912年11月4日即将来临之际,又于贵阳南郊(今贵州省军区处)联合举办了一次“纪念贵州光复学界运动会”。这次运动会许多县派了代表参加。当时,贵州都督唐继尧还派了一个营到会向观众作军操表演。这对推动和促进贵阳地区和全省各地学校开展体育活动起了一定作用。
在遵义任县长时,他先后增办小学15所,其中,区立国民小学12所,区立女子国民小学3所。任周西成主黔政时的贵州省政府委员兼省教育厅厅长时,他协助省政府草拟了《贵州省县教育暂行规程施行细则》,于1927年4月公布施行。细则规定废止各县劝学所,改设县教育局:各县增办高、初等小学,条件较好的县办县立中学或县立简师切实抓好教育事业。在创办贵州大学和省民教馆、省图书馆的同时,为了解决各县学生能就近读书,免除长途跋涉到省城贵阳上中学的困难,在都匀、瓷安、黎平、榕江、兴仁、安顺、毕节、黔西、遵义、桐梓、思南、铜仁、镇远等地办省立中学和省立师范学校各1所。他还提倡各大、中、小学校统一采用当时中央教育部审定印发的教科书,选任优秀合格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全省的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周恭寿任遵义县长期间,一切遵照新定法令办事,除增办学校外,还整饰纪纲,革除陋规;扶助农工,安定民生;调减杂税,合理计征;清除毒祸,烟苗禁生;办好团练,绥靖乡村;整顿城乡,树立扁风;建桥筑路,便利交通;培修市容,旧貌换新:续修府志(《遵义府志》),惠益无穷。1916年8月,讨袁护国之役后,贵州省政府竭于供应,督军兼省长刘显世令周恭寿在遵义开烟禁,进行征税,以广辟财源。对此,周恭寿认为,烟毒一旦弛禁,不但矛盾重重,且于国于民都有百害而无一利,乃坚决辞职不干。不得准,遂请主任秘书龚雪樵代其职,自己则应四川省长戴勘之聘,赴任川西道尹而去。周恭寿在遵义任职近4年,显有政绩,虽不能使遵义完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但建树不少,民众交口颂德,运今犹有佳传。
周恭寿为人刚毅,持正不阿。辛亥革命后,贵州咨议局改称“立法院”,人事不变。适议长谭西庚返籍,周恭寿代其任时滇军司令唐继尧以奉令北伐为名,率部入黔,颠覆了“贵州大汉军政府”,自为都督,刻印信为“大中华国贵州都督府印”,照会“立法院。在此,周恭寿以南京政府定政体称“中华民国”,今去一“民”字,有背统一法令,不能接受,乃集议退还“照会”,迫使唐继尧不得不销印改办。1923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北洋军阀首领曹银打败奉系后,以上千银元一票的高价收买国会议员选他为“大总统”,并在报上将各省议员参与购选与否一一列名刊载以示警。当时,全国有590名国会议员受购选曹当“大总统”,但作为国会参议院议员的周恭寿,对此却不馅不贪不畏强暴,与安顺籍的国会议员黄元操一起,坚决不选曹当“大总统”。周恭寿对于同道对自己的有益帮助,铭记不忘。1937年,都匀龚雪框病故,周恭寿曾表其墓云:“余与君幼同笔砚,长共患难,40年如一日,余性急,君常济之以缓;余性周恭寿德高望重,深受人尊敬。在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黔人曾把他和王伯群、任可澄、周素园、平刚、张彭年、陈幼苏、窦觉昌等人称为“贵州八俊”,此赞誉实为不渗。他曾以其当时的政治声望和社会影响,推荐都匀龚雪樵任四川省长公署主任秘书;先后保举贵阳何玉书、尹斌和都匀解幼莹,分别任镇宁、贞丰、开阳县县长,保举麻江艾玉章任省田粮处县级科长。周西成主黔时,福泉县(昔称平越县)拓泽忠(字寿珊,原籍安徽寿县)任遵义县长,贪污受贿,周西成大怒,立即派员将拓挤棚带锁,押游全省各县,以儆效尤。押游几县后,周恭寿认为:惩之过严,无异置之于死地,乃向周西成面陈,获准改为免职追账缴公,停止押游各县。1941年,他解佩归里,定居麻江县城,多有求业者请他荐籍,他只要力所能及,皆予帮助解决。
周恭寿热心服务桑梓。民国初年,他虽官遵义县长,然对故里黔南的教育事业却时时蒙之于怀,旨在创办一所中学。他常用书信往还联系,在征得黔南所属之都匀、独山、荔波、炉山(今凯里市)、麻哈(今麻江)八寨(今丹寨)、都江(后与三合合并,称三都)、平舟(后与大塘合并,称平塘)、三合(后与都江合并,称三都)、丹江(今雷山等10县一致同意后,即在都匀城创办了一所中学,称“都匀十县合立中学”(后他任省教育厅厅长时,改称“贵州省立都匀第五中学”),任欧阳朝相(字萝薇,丹寨人,清举人,曾任省视学、省议会副议长)为首任校长,解决了黔南各县子弟读书上中学难的问题。
后来该校学生曾在学校礼堂正面壁上悬挂他的大像一张,上书“本校创办者周铭久先生”,以纪念之。周恭寿对民国《麻江县志》的编修,从始至终都极为关注。他出任遵义县长伊始,就向当时任麻哈县知事的田肇奋写信,提出建议;任省教育厅长时,又亲自莅麻组织力量,并参与拟定篇目:在该志分幕脱稿后,还负责总慕和作序,终使该书于1938年付梓向世。
周恭寿一生致力于贵州教育事业发展,是贵州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中对地方教育真正力行不息、卓然有成者。在清末民初中国教育急剧转型的时代,周恭寿不但能够与时俱进完成了传统文人到近代知识分子的角色转换,而且以其中西合璧的知识底蕴,积极引导时代潮流,践行教育救国思想,大力推进贵州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新式教育是促进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文化转型的重要因素;教育救国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坚守社会良心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而这一切,在学古书院肆业生周恭寿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