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1-22 13:03
周永灿,男,汉族,江西吉安人,1968年6月出生,研究生理学博士,1992年4月参加工作,198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后,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海南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临高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临高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兼任海洋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水产养殖学省级重点学科责任教授、水生生物学博士点和水产学硕士点负责人。为中国海洋学会热带海洋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水产学会鱼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热带生物学报》常务编委、《渔业科学进展》编委。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新世纪首批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特贴”专家、海南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海南省六届人大常委会华侨外事工作委员会委员。
1985.09—1989.07江西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本科学习
1989.09—1991.12江西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
1991.12—1992.04等待择业
1992.04—1999.06中国学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期间:1995.09—1998.07在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
1999.06—2002.06海南大学农学院水产系副研究员(期间:2000.01晋升副教授;2000.03—2002.05在厦门大学海洋科学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2.06—2003.05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水产系副研究员、水产系主任、实验中心主任(期间:2002.12晋升教授;2003.01晋升研究员)
2003.05—2007.08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期间:2006.08—2007.08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2007.08—2007.11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海南大学合并期间海洋学院行政工作负责人
2007.11—2014.11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
2014.11—2017.06海南大学海洋学院院长
2017.07— 海南大学党委委员、海洋学院院长
先后获得海南省“青年科技奖”、海南省“青年五四奖章”、海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海南省三亚市“十大杰出青年”、中科院广州分院和广东省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海南大学“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18年5月29日,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周永灿为海南省六届人大常委会华侨外事工作委员会委员。
·本科课程:《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微生物学》、《水环境化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水产动物免疫学原理与应用》、《水产病害防治专题》
主要研究方向:水生生物病害控制
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动物病害与防治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学方面,已在教学刊物发表教研论文5篇;获海南省高校青年教学“教学十佳”称号以及海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获优秀论文三等奖;主讲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课程分别被评为海南大学优秀课程、海南大学精品课程和海南省精品课程;所有授课的教学评估结果均为“优”;最近4年连续被评为海南大学“最受欢迎教师”。科研方面,迄今已主持包括国家863课题和国家基金课题等在内的各类科研课题16项;参加包括国家863课题和国家攻关课题等在内的各类课题14项;获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超声波导入鱼病疫苗研究)和国内先进的科研成果(凡纳对虾病害防治新技术)各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海南大学“两吴”科研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以主要参加者获海南三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6篇(SCI收录2篇,学报级刊物22篇);以参加者发表论文11篇;以第二完成人出版专著1部;获各类优秀论文奖3项。
近年主持的部分科研项目
1.国家863计划项目:超声波导入鱼病疫苗的研究。1998-2000。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养殖尼罗鳄幼鳄的病害及其免疫防治研究。2002-2003。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WSSV卵黄抗体防治对虾白斑病研究。2004-2006。
4.国家成果转化项目:对虾无公害养殖的病害综合防治技术。2004-2006。
5.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卵形鲳鲹和紫红笛鲷致病溶藻弧菌LPS提取及免疫效应研究。2000-2002。
6.科技部中泰科技合作项目:鱼病防治及水产养殖技术合作。2004-2006。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部分研究论文
1.Ultrasonic immunizing of sea bream, Pagrosomus major, with mixed vaccine against Vibrio alginolyticus and V. anguillarum. Journal of Fish Diseases, 2002, 25.
2.Vaccination of the grouper, Epinephalus awoara, against vibriosis using the ultrasonic technique. Aquaculture, 2002, 203.
3.Studies 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digestive system of Cymatium pilear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1, 20(2).
4.耳河螺生殖器官和精子的形态学研究。动物学报, 1996, 42(4).
5.卵形鲳鲹致病嗜麦芽假单胞菌脂多糖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应研究. 水产学报, 2002, 26(2).
6.毛嵌线螺生殖系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水产学报, 2000, 24(5).
7.贝类细胞和体液防御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1997, 21(4).
8.毛嵌线螺的研究III.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海洋学报, 2001, 23(3).
9.毛嵌线螺的研究II. 捕食行为与捕食习性. 海洋学报, 2000, 22(3).
10.合浦珠母贝敌害生物嵌线螺的生物防治初探. 热带海洋学报, 2001,20.
11. Fang S J, Chang J, Lee Y S Guo W L, Choi Y L*, Zhou Y C*.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broadspecific b-glucosidase from Lactococcus sp. FSJ4.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4, 30(1):213-223.
12. Xie Z Y, Xu X D, Wang S F, Cai Y, Zhou Y C*.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 fragments in the head kidney of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Malabar grouper (Epinephelus malabaricus). Arch Med Vet, 2014, 46, 43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