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5 15:30
周琪华的第一任丈夫名叫卢喆,也就是思雨(兄)思浓(妹)的父亲,后二人离异。第二任丈夫董存仁,两人于1993年结婚直至周去世。
周琪华经人介绍与后来的老伴董先生相识,两人在1993年结婚,一起12年。在记者采访时,董先生谈起周琪华必称周老师或琪华老师,其敬佩心疼之情溢于言表。
谈到两人的初识,董先生说:“我经常到她家跟她聊天,说你一个人也挺困难的,我帮帮你吧。后来慢慢就熟悉起来了。”董先生看上去很年轻,不像67岁的老人,可朋友们都说,董先生这两年老了。因为周琪华这个病不能走路,她在家一直是董先生照顾。周琪华的病走路不便,她在家基本上就在床上,她出门时,董先生总是挎着她。
董先生说:“她的执著,我都很佩服。有时候别人不理解,说琪华眼睛不好,身体也不好,你怎么就愿意照顾她呢。可是我说我心甘情愿。她很喜欢大自然,很热爱生活,到下大雪的时候,我都挎着她出去在雪地里走,踩脚印,团雪球,打雪球;下雨了,我们一起不打伞到雨中去淋雨。琪华老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1995年,世界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周琪华被邀请参加,而且被选为“25位伟大的中国母亲”之一。
周琪华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里一共姐妹俩,父亲是东北林业大学的知名老教授、博导周以良。
周琪华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但是却命运坎坷。 周琪华5岁时来到哈尔滨,一直在哈尔滨的俄国人办的学校读书。在她16岁时,因看书太多,导致眼病复发,她的双眼渐渐失明。
1950年,毛主席到哈尔滨视察哈尔滨车辆厂,那时候选几个小朋友给毛主席唱歌,其中就有周琪华。
1954年,周琪华凭借自己出色的声音条件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被前苏联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开始学习声乐,几位俄罗斯的欧洲古典派的教授专门对她进行辅导。
1958年,周琪华毕业后,考到了黑龙江省歌舞剧院,一直到退休,都在这里当独唱演员。
20世纪60年代初,周琪华多次举行个人独唱音乐会。她那甜美、娇脆、华丽的音色,清晰婉转的吐字行腔和丰富形象的音乐表现力,将观众带进了心驰神往的艺术境界,赢得了“北方夜莺”的赞誉。周琪华不仅参加了当时的历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还多次应邀参加了“沈阳音乐周”和“羊城音乐花会”,并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62年中国唱片社为周琪华录制了《松花江圆舞曲》等多首歌曲的密纹唱片,发行后供不应求曾5次再版。并发行东欧、东南亚国家,反响极为强烈,香港还将此唱片评为最佳唱片。
周琪华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歌唱家,而且还成了友谊的天使。她在五、六十年代曾先后为法国总统蓬皮杜和坦桑尼亚总统毛雷尔、原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朝鲜金日成主席和崔镛健委员长等演唱过。她的演唱形象逼真,极富浓郁的异国情调。当她为西哈努克亲王演唱《敬爱的中国》时,作为这首歌词曲作者的西哈努克亲王按捺不住欣喜,起身鼓掌致意,并不停地为周琪华拍照。他的夫人莫尼克公主也颇感慨地说,这位歌唱家唱得美,对亲王的词曲理解得非常深透。
作为一名盲人歌唱家,周琪华付出了超出常人几倍的艰辛。蜂苦蜜自甜,1980年,中国唱片社邀请她录制了40余首中外歌曲。1982年,黑龙江省政府给周琪华记大功一次。1983年,周琪华再度举办多场独唱音乐会,选唱的多种风格多种国度的30余首中外歌曲,场场爆满风靡各界。同年,她第三次应邀赴京,中国唱片社为她录制了题为《松花江畔的晚霞》的大密纹唱片,发行国内外。这大密纹唱片的24首中外歌曲响彻香港,被香港评选为金唱片奖。
从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退休后,1997年,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期间,周琪华在紫丁香音乐厅举办了独唱音乐会,演唱中外歌曲20余首,受到中、外观众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那也是记者最后一次采访周琪华。1998年,她应俄罗斯邀请,赴俄举行独唱音乐会。1999年12月31日午夜,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她在哈尔滨新加坡大酒店办独唱音乐会,为来哈旅游的数百位外国朋友演唱了20余首中外歌曲,获得了暴风雨般的掌声。那是她最后一次演出,之后,周琪华就再也没有登上舞台。
《我爱你,塞北的雪》《红叶》《丁香花儿笑了》《白桦林》等多首歌曲均是由她首唱,并被录制成唱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演唱的《松花江圆舞曲》被录制成唱片,五次再版,不仅在国内广为传唱,而且还发行到东南亚各国,被誉为“北疆夜莺”。1983年,她录制的唱片《松花江畔的晚霞》获中国香港金唱片奖。中央电视台曾以《啊!红叶》为专题介绍她的歌唱艺术。她也是著名流行歌手思浓思雨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