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09 15:33
周至元(1910—1962),原名周式址,自称伴鹤头陀。
自幼嗜书成癖,十余年的苦读,为他后来的著述奠定了基础。更注重自学苦读。他在《自述》中云:“总角年华渐喜书,苦攻坟典事三余;痴情更较蠹鱼甚,灯火常亲子夜初。”其勤奋苦读从中可见一斑。他平日喜读中医典籍,曾自修成医,治病一方,并以此为生。他生平尤重家乡历史,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周至元一生勤于诗作,尤以七律见长,平素观感交游无不述之于诗,所作收于《头陀吟草》、《懒云诗存》。
其诗作大致可分四类:一为怀古,如《田横岛》、《于七墓》、《明妃》、《读黄培含章馆诗集有感》等。二为感事,此类诗多写于日寇侵华期间,因事而作,慨叹国事多艰而心系民族安危,如《辽事杂感》六首等。三为咏物,多写于游崂时,咏物寄情,如《玉龙瀑》、《耐冬》、《明霞洞道中》等。四为抒怀,如《懒云集》、《诗癖》等。
周至元酷爱祖国山水,曾自称“债多诗酒偿犹易,癖有烟霞医却难。”他自16岁开始考察崂山,前后三十余年,深入崂山数十次,每次进山,少者十余日,多则逾月,足迹遍及崂山全境。在游览考察时,把所见所闻随手整理成篇,然后对照前人所记一一核订。为了纠谬补缺,1934年他将自己所得崂山资料整理成篇,出版了《崂山小乘》和《游崂指南》。
此后,他有感于旧崂山志和有关文字过简,并有遗漏和谬误,为了“昭山之灵而发国之光”,便立志要编写一部全面、完整、准确的《崂山志》。为此,他不满足原有的历史纪录,也不轻信无据的传说和轶闻,开展了对崂山的一峰一石、一泉一瀑的考察。凡是应该入志而有价值的资料,他都要亲临考察,慎密求证,力求言而有据。
1938年日寇侵占崂山后,残酷镇压中国同胞,入山考察只能暂停。他于1940年春,利用行医工作之余,拿出妥善保存的积稿,夜以继日,整理编写。历时三年,三易其稿,终成《崂山志》初稿。在战乱年代,此稿难以付印成书。
1962年,周至元病逝于济南,临终前则叮嘱子女:“崂山之名已重于世,《崂山志》为二崂之文献所系,吾知不久必有参古夷之士,为之刊布流传无疑,余老且多病,恐不及见,希予售藏以待焉。”他的子女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历经千辛万苦,冒险保存,《崂山志》手稿得以保存下来。在盛世修志的大好形势到来之际,历经周折,终由齐鲁书社于1993年刊行。周至元去世后,由其女周学顺四处奔波,将其遗稿编辑成书。
周至元对乡土历史的研究,也颇有造诣。1959年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60年又被中国历史学会山东分会发展为会员。其著述有《即墨黄培文字狱资料》、《辛亥革命即墨光复始末》、《于七抗清史略》、《郑康成生平简介》等。1962年2月6日,病逝于济南。1993年,其遗作《崂山志》由齐鲁书社出版。
崂山有志始自明季,由即墨黄宗昌创修,周至元乃继黄《志》而作。体例比前完备,内容翔实。前有山大教授黄公渚于1953年作序,盛赞周至元以爱国之情来修志:“志崂山者,元以前无征,明季即墨黄宗昌侍郎始创为之;清季周荣珍《鳌山志略》、王葆崇《鳌山采访录》,囿于见闻,乖志乘之体。即墨周至元先生,今之积学士也。……君敬恭桑梓,留心国故,尝助桐庐袁道冲先生修《胶澳志》。因得踵事裒集,别录成斯志。”是志问世后,向为人们所称道,无论内容之丰富,还是考索之详尽,以及考证之准确,尚未有出其右者。
是志独到之处,还在于突出时代特色。在记述自然地理的基础上,着重收录人文地理。崂山为青岛的辖地,建国前,青岛可说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曾经遭受德国和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占。是志尤重人民反抗侵略的资料记述,其中载录:“民国三年,日人攻青岛,由仰口登陆,沿山骚扰尤甚。”“二十六年,中日战起,义军起。二十七年,李先良率兵入崂山,组织青保大队以抗日。二十八年,日人炸山外诸村,王哥庄被毁尤巨。三月入深山,到处焚烧,杀道人四名。”
总之,周至元利用一手资料纂修的山志,不仅以体例完备而著称,而且收录反帝爱国资料十分翔实,并具有教化功用。其爱国之情,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
有《即墨黄培文字狱》、《于七抗清史略》、《辛亥革命即墨光复始末》、《郑康成生平简介》等。他尤钟情崂山,往游多次,并随作笔记,积累资料。1934年,他的《崂山小乘》和《游崂指南》刊行,1959年《崂山名胜介绍》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刊印,1993年《崂山志》由齐鲁书社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