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4 13:48
周进(1893年一1937年),字季木,室名居贞草堂,安徽至德(今东至县)人,金石藏家、著名收藏家、考古学社员。
周进(1893-1937),字季木,室名居贞草堂,安徽至德(今东至县)人,清两江总督、扬州小盘谷花园创建人周馥之孙,周学海四子,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之叔,出身于封建官宦家庭。周叔弢之弟。著名收藏家、考古学社员。著有《季木藏印》、《新编全本季木藏陶》、《贞居草堂汉石影》、《魏石经室古玺印景》、·《周季木遗墨》。他收藏古代碑刻的原石,而且限于较早的汉、魏、晋刻石。收集汉、魏、晋刻石,在清朝末年端方以后,他是第一人,也许是仅有的人了。如今他的收藏全在故宫博物院里。周季木英年早逝,1937年去世时只有44岁。日本侵华期间,周季木尽力保护所藏古物,不使落入敌寇之手。解放后,其子女们将父亲所珍藏的汉晋碑石等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现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京石景山区的老山形如大鳌,虎视眈眈注视着永定河。在古人看来,这里是难得的风水宝地。无论是皇室贵胄,还是平民百姓,都关注着这块土地。这里曾出土汉代幽州书佐秦君石阙、晋代华芳墓志、辽代韩佚墓志铭;更有数量众多的墓碑和寺庙碑文,是石景山区石刻最集中的地方。在众多的石刻中,有一块鲜为人知的周进墓志铭。周进墓志铭由柯昌泗撰文,商承祚篆盖。柯昌泗,山东胶州人,字燕舲,斋堂为谧斋,精金石考据之学。商承祚,字锡永,号蠖公、契斋,广东番禺人,为二十世纪著名的篆书大家。早年师从罗振玉为入室弟子,21岁入北京大学研究所为研究生,未毕业即受聘任南京东南大学讲师,翌年任北大教授,后一直在中山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出版有《殷虚文字类编》、《商承祚秦隶册》等。
周叔弢、周叔迦、周季木、周志辅、周梅泉,及周一良、周珏良、周炜良、周煦良、周绍良、周呆良、周以良、周与良、周景良兄弟,于人文社科及理工科诸领域,大放异彩,令世界瞩目。
以周馥、周学熙、周叔弢为代表的建德周氏家族,是20世纪天津乃至中国北方最为著名的实业家族。周馥以做李鸿章幕僚起家,风雨龙门四十年,是李鸿章剿太平军、办洋务及庚子和谈最为倚重的左右手,李鸿章的功绩,有一半应归功于他。周学熙与南通张謇齐名,南北并尊,人称“南张北周”,俱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祖师爷,奠定今日中国工商业的基本格局。
周家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望族。既有以实业兴家的周馥,又有以行医著称的周学海;既有数学家周达,又有北方工业的奠基人周学熙;既有国学大师周绍良,又有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现简介如下:
周馥,名宗培,字玉山,号兰溪。道光十七年(1837)十一月十三日生于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据周馥所修《建德县纸坑山周氏宗谱》载,其远祖为唐代的周访(646-719)。周访在唐高宗时任中丞。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周访便由徽州迁至建德纸坑山,其后代便在此繁衍,生生不息。至唐代后期,有周繇(841-912),字为宪,咸通十三年(872)进士,先试官校书郎,调河南尉,检校御史中丞。诗有盛名,与许裳、张乔诸人称“咸通十哲”。周馥年少时即聪颖过人,且又写一手好字。咸丰年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建德亦成战场,周家仅有的一点家业都毁于战火之中。于是周馥投笔从戎,离家出走,寻求生路。一个偶然的机会,周馥为友代写的一封家书为李鸿章所见,李对之大为赞赏,遂留周馥在自己幕中总文牍。周馥长期效力李鸿章,屡立功勋。光绪二十五年(1899),周馥任四川布政使。二十七年(1901),任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同年冬,授山东巡抚,正值黄河在利津和冯家庄决口,周馥组织官民进行治理,并沿河架设电报线,预备大量石块以防不测。此后十余年,山东段黄河未再决口。周馥还在山东积极推行“新政”,二十八年(1902)在济南设工艺局,发展官营工业。同年创办山东师范馆,兴办师范教育。并于同年11月招募巡警,在济南设巡警总局,开办近代警政等。翌年在济南开办警务大学堂训练警官。三十年(1904)5月,联合袁世凯等奏请自开济南商埠,并同时开设周村、潍县两处分埠。同年,擢两江总督,后调任两广总督。三十三年(1907)辞官归乡。1921年病逝,谥“悫慎”。周馥去世时,他生前为官的地方,纷纷发电民国政府,要求建祠以祀,先后有直隶、江苏、山东等省建了周馥祠,安徽省拨款在周馥发迹处的安庆鸭儿塘建有周懿慎公祠,家乡秋浦县在南门岭建了乡贤祠。遗著有《玉山诗集》、《易理汇参臆言》、《负暄闲语》、《周悫慎公全集》等。
周学海为周馥长子,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曾任河捕同知,治理准堤,功效明显。再改任江苏候补道。学海由于体弱多病,一生于仕途淡泊,唯好读书,尤喜钻研医学,其人生信念是: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在医学研究上,尤重校刊和评点历代医学名著。其一生于医学上的最主要成就是《周氏医学丛书》,此外还著有《形色外诊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读医随笔》、《伤寒补例》、《内经评文》、《评注史载之方》、《诊脉评脉章句》。1906年5月病故。
周学海长子周达,是我国20世纪初著名的数学家,他热心提倡发展我国的数学事业,注意加强中日间的数学交流,而且对初等几何、数论和组合数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他还与上海集邮家发起成立中华邮票会,自任会长。后被吸收为英国皇家邮票会会员,并因收藏邮品宏丰,邮识浑厚而荣升为会士,受聘担任国际邮展评审员和理事。后人说他是 “学术界一代宗师,集邮界一代泰斗。”
周学熙,字缉之,号止庵,又号卧云居士,周馥第四子。幼从长兄学海课读,督责极严。1896年,周学熙任开平矿务局总办,这是他从事实业的开始。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天津,天津失陷。时曾任职天津海关税务局的英籍人德璀琳,企图侵吞开平,夺取开平矿务局的矿产权。于是玩弄阴谋,威逼周学熙签字。周学熙拒不签字,并辞去总办之职,表现出身为中国人的民族气节。1901年,周学熙赴山东,受山东抚府袁世凯委派,筹办山东大学堂。其间受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影响,以新法办学,使大学堂颇具规模。次年,袁世凯委任周学熙总办北洋铸造银元总局,成绩卓著,被袁誉为“当代奇才”。1903年,周学熙赴日本考察,所见所闻,使其更加深了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认识,坚定了以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的决心。该年八月,周学熙总办天津工艺局。五年间,他把工艺局办成了北洋官营实业的枢纽,因而名声大振,晋官进爵,五年中先后被任命为通永道、天津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封赏一品,并上溯三代封赏为光禄大夫、诰命夫人。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周学熙出任内阁财政总长,厉行改革,颇收成效。1915年,袁世凯企图称帝,周学熙坚决不与附合,并拒拨帝制活动经费,故得罪了袁,被软禁于北京北海。直至袁帝制美梦破灭,周学熙方得与家人团聚。此后他致力于民族工业的振兴,于棉业着力尤多。并遵从父命,募捐义赈,救济百姓,受益者甚多。1947年,周学熙病逝于北京。周学熙是我国著名的实业家,北方近代民族工业的奠基人,其一生所创实业甚多,故与当时南方著名实业家张謇为世人并称为“南张北周”。
周叔弢为周学海三子,名暹,字叔弢。青少年时,即喜欢文字训诂之学、古文和诗词,国学基础深厚。后随叔父学熙经营实业,成为周氏家族中又一个著名的民族实业家。日本侵华时,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极力保护民族工业,表现了一个实业家的民族气节。解放后,他更是致力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曾任天津市第一任党外副市长,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第六届代表和第一至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一生爱书如命,是著名的藏书家,后将所藏之书全部捐给国家。1982年病逝。
周绍良为周学熙长孙、周叔迦之子,1917年4月23日生于天津,祖籍安徽东至。1936年北京大学史学系肄业,1954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室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副馆长、馆长,1983年起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1986年起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并曾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文化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第七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唐史学会顾问、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副会长、会长。周绍良学术领域广泛,在敦煌学、唐史、红学、佛学、明清小说、清墨、古籍版本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著有《敦煌变文汇录》、《敦煌文学刍议》、《敦煌写本坛经原本》、《百喻经今译》、《绍良丛稿》、《红楼梦研究论文集》、《清代名墨谈丛》、《蓄墨小言》、《清墨丛谈》等;合著有《敦煌变文论文录》、《敦煌文学作品选》、《敦煌变文讲经文因缘辑校》、《敦煌变文集补编》、《红楼梦书录》、《古典文学研究汇编·红楼梦卷》、《近代文论选》;主编有《唐代墓志汇编》、《房山石经》、《英藏敦煌文献》第1、2卷等。
周一良为周周叔弢长子,早年曾用字太初。周一良精通日语、英语、梵文,精熟传统经典,学贯中西。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亚洲史,此外在敦煌学、佛学、中外关系史方面也有较深的研究。主要专著有《亚洲各国古代史》(上册)、《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世界通史》(与吴于廑主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中日文治维新的几个问题》、《中外文化关系史论》、《中外文化交流史》(主编)、《唐代密宗》等。
周进,字季木,周学海第四子,自幼好古,独精金石之学。藏行既丰,更精于鉴别。日本侵华期间,周进尽力保护所藏古物,不使落入敌寇之手。解放后,其子女将周进所珍藏的汉晋碑石等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现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至德周君墓志铭》说:周进,字季木,安徽至德县(今东至县)人,祖先为吴南亭侯周瑜。从唐代荆州刺史周访开始,迁至至德县。曾祖周光德,清代官至光禄大夫。祖父周馥,清代官至两广总督,谥号“悫慎”。父亲周学海,清光绪壬辰(1892)科进士,官至浙江候补道。祖父的功勋、德行与功业,载于史册。周进的父亲、伯父、叔父,或以文学见长,或以政务突出,享有盛名,他们教下一代各专一门学问,当代人公认周家是名门望族。
周进自幼喜好古代的事物,尤其精通金石之学。清代乾隆、嘉庆以来,金石之学单独列为一门学问,不再是传统史学的附庸,名家连续不断地出现。近代潍县的陈介祺(字寿卿,号簋斋),在京城高级官员中,在鉴别、收藏方面,可谓博大精深。稍后有黄县的丁斡甫等名家。周进刚满二十岁,就在家接待陈、丁两家来访的宾客,相互探讨、请教,深得要领。周进收藏的鼎㚟玺印封泥、陶砖之类,碑刻善本、著述手稿,堆积了满满的一桌子,整天没有空闲。周进用的濡脱朱墨是从陈介祺那里学来的,修复古陶的方法是从陈氏那里学来的。他从齐国故城临淄寻求到很多宝物,一时叹为观止。周进将丁斡甫过去收藏的宝物,附以自己新发现的,综合到一起,拓出来出版,流传后世。此书一面世,引起轰动,一致认为是金石学领域的巨著。周进将过去的石刻按区域划分,不轻易移动,为前人收藏所不及。近年以来有收藏金石之风,贩卖的渐渐多起来,流动性较大,藏在私人家里比较保险,以免散失不传。有的物件不易发现,相同的难得,收藏的人少,又不能多得。只有丰润县曾任陆军部尚书的端方搜集繁多,从汉代到明代,蔚然大观。周进于是专收石刻,限汉代、晋代的篆、隶两种书体,不用再费心思,虽与端方方法不同,但能达到同一目的。遇到端方的遗物,一旦在市场上出现,周进从不放过,经过各种途径挑选。他还用贿赂手段,得到东汉建宁四年的杨叔恭碑志、三国时期的曹真碑等碑,端方的精华,周进全都凑齐了。从此搜罗不止,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得碑一百五十馀块,后来渐渐增至三百块。尤为难得的是,从黄县丁氏那里获得三国时期用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石碑,一面刻《尚书·无勉君奭篇》,另一面刻《春秋·僖公·文公篇》;从西安获得汉代《朝侯小子碑》。1920年,洛阳人从地表土壤疏松的地方发现晋石尠、石定墓志父子墓志,可补史志这不足。周进听说后,出重金用车运至家中。后又得到青州居巢刘君墓中石羊六件,安徽出土的汉石刻,为首次发现。周进还有其它方面的学问,不可尽数。有知识的人深切盼望一睹石刻,以满足心愿。柯昌泗曾为周进的图录引作序,图录引中以唐朝文学家韩愈不曾涉及的内容而著称,多数读者认为言辞恳切。然而周进不喜欢巧取豪夺。西汉赵国群臣为其王刘遂祝寿时所刻的刻石,在河北省永年县娄山山崖,晋代美男子韩寿所题石刻存于洛阳。有位石匠,诈称能将这两处岩石凿下,卖与周进。周进严肃地对此人进行斥责,绝不与此人交往。周进所购宝物,均出于节省衣食费用,而且不太计较价格。为减少投资,周进生活简朴,不谋世事,生活水平下降。在天津居住二十年间,往来者均为不谙世事的雅士。周进名气不小,当时很少有人认识他,有人甚至怀疑他是有钱人办慈善的事情。民国十七年(1928),周进迁居北京,当时名流为他接风洗尘,见他面容憔悴,好象有病。进入他的书房,破旧简陋,没有华丽的装饰。他对自己文章的气韵或格调不满意,不足以被人推崇。至于说到辨别分析的深奥,言语旨意的深远,无不惊奇诧异,称其为辨识了解各种事物的君子。在京居住时间久了,周进的名声与日俱增。凡登门造访、希望交朋友的人,周进都由衷地欢迎,始终没有倦容,可见周进虽疏远世俗,但热心公益事业。他依附幽静的居室,读书不止。闲暇之时,写诗自娱,韵味深远澹淡。他曾考核订正宋代的儒者的书,经常通宵达旦地写作,可知周进自勉不公公是金石之学。可惜呀!中年逝世,没有把他的见解和度量完全发挥出来。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月初一日,周进因病去世,终年四十五岁。临终时安然自若,一如既往,泯灭俗念,开朗豁达,不在乎礼教对人的约束,含笑离去,顺其自然,高雅的情致使认识他的人越发伤感。遗著《居贞草堂汉晋石影》一卷,《魏石经室古玺印影》八卷,商承祚的《十二家吉全图录》,顾廷龙的《古陶文善录》,均经他亲手编订,都在世上流通。周进之妻姓杨,民国二十五年(1936)秋天去世,葬于宛平县西郊的老山周家坟,这是生前买的坟地。周进之子周理良等人护送灵柩,将周进安葬在这里。周进与柯昌泗交情最深,请他撰写墓志铭。周进在金石方面的学问,海内人士必能永远地称扬述说,由此可见其为人。至于器量、风度,包含了他美好的素质,这里就略而不述了。夫人杨氏,安徽省至德县人,去世时四十三岁。偏房永氏、左氏。子理良、镇良,左氏生。琨良,永氏生。女琬良、琰良,永氏生。琬良嫁给安徽省桐城县孙浔。转自——双塔邨人2011年6月25日
周馥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是洋务运动的实施者和推动者,他从一介书生到封疆大吏,追随李鸿章办理洋务30多年,官至两江、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在建没北洋海军、编练新军、巡警,治理海河、黄河水患,兴办洋务与改革经济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成绩和巨大贡献。周馥宦海浮游几十年,辗转大江南北,将深居东至大山的周氏家族带到了祖国各地。周馥之后,100多年来,周氏家族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已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望族。这个家族在历史上还出现了几位收藏大家。
周馥长子周学海,周学海长子周达。周达字美权,号今觉。周今觉是上世纪初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曾当选为中国数学会理事。但他更大的成就,是一位集邮家,被誉为中国邮坛“一代泰斗”。作为收藏家,周今觉入道时已经45岁。那一年他的幼子炜良生病住院,他经过上海静安寺跑马厅,看有外国邮票展览并有外邮出售,就顺手买了一袋,本是想让儿子开心的,没想到这一袋邮票却让自己着了迷。自此之后,他投入巨资,将中国清代奇罕孤绝包括“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在内的珍品悉数收藏,一时间轰动邮坛,被称之为“邮王”。周今觉对中国集邮界的贡献不仅仅如此,1925年成立中华邮票会并任会长,会刊《邮乘》研究宣传早期中国珍邮,如“华邮四宝”、“民国四珍”等,影响大力度深,为中国邮票奠定在世界邮坛的地位,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该刊于1926年获纽约国际邮展特别铜牌奖。著作有《华邮图鉴》、《圆寿庐邮话》等,先后被聘为多届国际邮展评审员。享名中外之我国邮坛巨擘,,拥浩繁之华邮一代巨藏,具精湛深遂之丰富邮识,获我国“邮王”宝座之尊号,历二十年而不衰。
周叔弢是人们熟知的著名民族实业家、大收藏家、国家政坛要人。他生前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经担任过16年天津市副市长,同时还兼任过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图书馆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周叔弢逝世后,人民日报曾发表纪念文章,称他是“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周叔弢(1891—1984)名叫暹,又名暹,号秋浦,又号弢翁,是周馥的孙儿,周学海的第三个儿子,与邮票大王周今觉是同胞兄弟。他少年时在扬州读书,父母相继去世后,他不愿在扬州继续经营家传的盐业,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于是先到了青岛,后来去天津投奔其四叔周学熙,学办实业,成为继周学熙之后,“周氏企业集团”中新一代的领军人物。这位爱国主义者,一生中不仅在事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毕生热爱藏书,以收藏宋、元、明三代的经、史、子、集善本书名播海内外。周叔弢从16岁住在扬州时起就受家庭影响开始买书。当时,周叔弢父亲周学海在南京做候补道,而家住在扬州,每次回家必带一大批书回来,给了他很深的印象。最初藏书,周叔弢是根据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买一些研究旧学的实用书籍。后来无意中得到一部日本印本莫友芝所著《吕阝 亭知见传本目录》里面记载了许多宋、元、明刻本和旧抄本书,并常常评其优劣,这才注意善本。1914年从青岛移居天津之后以廉价买到清代皇家书库“天禄琳琅”旧藏的宋本《寒山子诗》是收藏宋本的开始,曾取名“拾寒堂”的斋名以作纪念。以后若干年中,他对善本书续有所得, 20年代末期山东卿城杨氏海源阁藏书由其后人运到天津之后,周叔弢就陆续买得杨氏藏书55种。
周叔弢和书的关系,可以归为三句话:苦心收书;一心爱书;热心献书。抗日战争前他经营工厂,收入是不少的,但是善本书价钱之高也使他常常要费力才能得到。宋元本书一部动辄几百、上千乃至几千元。有一次北平的书商从上海买到宋余仁仲万卷堂刻本《礼记》带到天津给他看,他见这书刻工印刷都十分精美,毅然以1万元高价买了下来。五十年代初,周叔弢在北京开会期间,去逛书店,发现了《经典释文》这部宋版奇书,竟然出资一两黄金购回此书,使一部珍贵的善本书得以完璧归赵。周叔弢的爱书,可以从他自己定的“五好”标准,窥见一斑。所谓“五好”就是:一是版刻好,等于一个人先天体格强健;二纸张好,等于一个人后天营养得宜;三是题跋好,如同一个人富有才华;四是收藏印章好,宛如美人薄施脂粉;五是装潢好,像一个人衣冠整齐。以人喻书,生动形象。他苦心收书,一生所得精品甚多。在全国解放之后,他看到了当年憧憬的全国统一安定的日子已经来到,就陆续将自己收藏的宋、元、明、抄、校的善本都捐给了国家。1952年,将715种共2672册全数捐给了北京图书馆;1954年捐给南开大学中外书籍3500多册;1955年捐给天津图书馆清代善本书籍3100多种共22600多册;1972年又捐给天津图书馆善本书籍1800多种9100多册。除收藏善本书而外,他还收藏古玺印和敦煌卷子,和一些名人书画,也都捐给了国家。50年代捐书时, 周叔弢先生受到了政府嘉奖,1981年天津市人民政府还曾召开发奖大会表扬他这种爱国行为。
周叔弢一生藏书以万卷计,他把藏书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和精深学识,撰写成《善本书目》和《谈书》两部著作,以嘉惠后学。他曾经在手订的书目上记下了这样几句话留给他的子孙:“生计日艰,书价益贵,箸录善本或止于斯矣。此编因不足与海内藏家相抗衡,然数十年精力所聚,实天下公物,不欲吾子孙私守之。四海澄清,宇内无事,应举赠国立图书馆,公之世人,是为善继吾志。倘困于衣食,不得不用以易米,则取平值也可。勿善之私家,致作云烟散,庶不负此书耳。”这就是弢翁的藏书观。这种藏书观是与他的为人冰清玉洁,清高不矜相一致的。据记载,叔弢生前曾留下遗嘱,对他的后事做了安排,他提出,死后“千万不要发讣告,千万不要开追悼会,千万不要保留骨灰盒,投之沧海,以饱鱼虾,毋为子孙累”。这个短短的遗嘱,表现了周老的崇高精神境界,显示出他的浩浩碧波,耿耿丹心。
周学海四子周进,字季木,则是一位金石收藏大家。少年时代,周季木就对碑帖产生兴趣,但20岁后,他开始不满足打本的收藏。1915年冬,他从一位姚姓藏家手中购得刻石五种,其中一块为汉代石刻,这使他收藏欲望大增,也为他打开“居真草堂”藏石之门。之后两年,他花巨资先后在市场购得汉杨叔恭残碑、魏曹真碑、食斋祠园刻石等十余种。收得多了,眼界大增,对藏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并以晋为石刻收藏下限。那一阶段,周边多省凡有新出土的碑刻,或人送上门,或亲自下去,遇到精品往往不计价格,一时间在天津声名大震。周季木英年早逝,1937年去世时只有44岁。但他一生所藏断碑残石精品,大小有二百多种,并著有《居真草堂汉晋石影》、《魏石经室古玺印影》、《季木藏陶》等文集。日本侵华期间,周季木尽力保护所藏古物,不使落入敌寇之手。1937年,季木在北京去世。。解放后,其子女们以琬良、琰良、理良、镇良、琨良的名义,将父亲所珍藏的汉晋碑石等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现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近代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位与汤用彤先生齐名的佛教史研究专家——周叔迦。叔迦原名明夔,字志和,笔名云者、演济、水月光,叔迦为其后改名,他就是周学熙的第三子。叔迦早年肄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工科。后创办实业,然时事弄人,最终他所创办的企业先后破产。于是叔迦隐居青岛,潜研佛学。1930年至北京后,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民国大学等校讲授佛学。他曾著有《中国佛教史》和《中国佛教简史》,阐明中国佛教的源流和演变,以及在历史上和学术思想上的作用,观点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之言。另有关于佛学论著10余部,论文50余篇。,周叔迦对敦煌壁画收藏有特别喜好,常不惜重金以收之。他与画家黄宾虹有私交深厚,所藏敦煌壁画,都有画家的鉴定和题记。曾编就《敦煌劫余录》14帙。1940年,他建立居士林图书馆,所藏经书万余卷,全部公开借阅。之后他还将他收藏的一些佛画精品如金代《五大明王像》、明代《水陆画》、西藏《二十五佛》等,公开进行过展出。可惜他的这些藏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尽一空。。新中国成立后,他发起并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团结国内佛教徒,为增强祖国的安定繁荣和加强国际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56年为印度摩诃菩提会推为终身会员。196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70年因病逝世。我国著名的作家、红学家、文物学家和文物收藏家周绍良先生就是叔迦的长子。
周明泰,字与辅。是周馥四子周学熙的长子,他年龄稍小于两位堂兄,所以他的收藏爱好受他们影响较大。他的一些品位极高的封泥珍藏,就是周季木让给他的,依据这些藏品,他编成《续封泥考略》六卷、《再续封泥考略》四卷。但他在收藏上最大的成就,还是戏剧文献的收藏。周明泰对中国戏剧有一种特别情结,与名角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尚小云等的交往,使他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更上一个层次。他为收集戏曲图书资料,常常置千金而不顾。所藏许之衡钦流斋原抄本《五福记》、《金丸记》,乾隆内廷精抄本弋腔《江流记》、昆腔《进瓜记》等,都是难得一见的曲目珍品。而乾隆至德书屋抄本《幽闰记》中“拜月”、“回军”,曹文澜抄本《连环记》中的“议剑”等昆剧身段谱,更是研究戏剧形体动作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这些以“几礼居藏书”、“至德书屋世故本”冠名的珍贵戏剧图书资料,解放前后分期分批均捐献给了国家,现分别藏于上海图书馆、中国京剧院等地。明泰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三曾年谱》、《易卦十二讲》、《续易卦十二讲》、《元明乐府套数举略》、《续剧说》、《续曲类稿》、《几礼居随笔》、《明本传寄杂录》、《枕流答问》等,另有《几礼居丛书》六种:《都门纪略中三戏典史料》、《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该书后在香港更名《京戏近百年琐记》再版)、《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料》、《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近百年的戏剧》、《杨小楼评传》、《几礼居杂著》等,这些著述大多已绝版,现北京图书馆收藏有其著述。1994年5月,明泰在美国逝世,登寿98岁。